对《德经》第一句话的重新理解

《德经38-上德不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对于这句话,我之前的注解是:

(德指道德,得是指现实中的功名利禄,“德”通“得”,有德才有得,行道而有所得叫做道德。)具备“上德”的人不刻意求“得”(功名利禄 ),而是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因此有“德”;具备“下德”的人为了不失去“得”(即功名利禄),而刻意求“德”,因此无“德”。

今天对这篇文章进行检查性的校对,过程中对后文进行了一些改进性的修改,以图更贴合语义。在修改完检查时,发现首句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注解与后文不是很协调,应该是注解的有问题。而且之前的注解,是有疑问的,并非无懈可击。很简单的一点,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今天,大家理解的是:现实这么多的人无德,但却保有功名利禄,无德却有得;而且大把有德的人,仍在贫困中挣扎,怎么能说“有德才有得”。大家只是直观地、片面性地看到了一面,认为现实中的“德”和“得”并非一目了然的那种因果关系,所以很多人会对这句话的注解抱有疑问。

当然,有德才有得,这是自然(道)的规律,我的注解也没错。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对于一个修“道德”的人来说,有时候暂时没有功名利禄恰恰是为了让你更安全,或是让你能有其它方面的“得”,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和认知。为了更好地体现这句话的普遍性含义,让大家一目了然,不存在疑问,于是在结合上下文进行重新认真思考后,我对这句话采用了下面的注解,以图体现出它的辩证性和协调性。

具备上德的人遵从本心、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能体现真正的德;下德的人,形式上不离开德(恪守形式上的“德”),因此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这样注解以后,我发现它更贴合下文的含义了。当然,我们注解过程中,并非为了注解而注解,而是为了总结概括实践和经验,以期能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其具有实用性和规律性。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做出的理解和注解,如果你有其它的见解,我们不妨“以文会友”,来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