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巧诈治理巧诈……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那么能够以巧诈的方式来治理巧诈的人民吗?会有什么后果?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尤其是道家、法家和儒家的思想来看,以巧诈治理巧诈,短期内可能看似有效,但长期来看必然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核心答案是:不能。 这是一种“以火救火,以水治水”的恶性循环,最终会使得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崩塌,统治成本无限增高,体系走向崩溃。

下面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

  1. 哲学与思想层面的分析

a. 道家观点:上善若水,以诚应诈

道家思想强烈反对以巧诈治巧诈。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治理国家要靠“正”(清静、公正、无为),用兵打仗才可以用“奇”(奇谋、诡计)。将用兵之术用于治国,是本末倒置。
· “其正𨵆𨵆,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其政治多约束管控,其民众就会生活艰难;其政治多苛察严厉,其邦国就会分崩离析。
·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法律命令越是森严周密,盗贼反而越多。因为人民会想尽办法去寻找法律的漏洞,与统治者进行“猫鼠游戏”。

道家的智慧在于,统治者自身的“诚”与“信”是引导民风的关键。统治者玩弄权术,人民只会变得更加奸诈,形成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螺旋式下降。

b. 法家观点:以术御下,终遭反噬

法家(如韩非子)虽然提倡“法、术、势”结合,主张君主用权术(术)来驾驭臣民,但其理论有一个致命前提:术必须掌握在绝对强势、绝对智慧的“明君”手中。

· 韩非子的“术”更多是针对官吏系统,旨在防止臣下欺瞒君主。但它本质上也是一种“巧诈”。
· 后果是:一旦君主的能力不足以完美驾驭这些权术,或者继任者不如其精明,整个系统就会迅速腐化。下级会模仿和学习这种权术,用来对付上级和同僚,导致官场充满猜忌、内斗和阴谋,最终瓦解整个统治体系的执行力。秦朝的迅速灭亡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c. 儒家观点:为政以德,风行草偃

儒家坚决反对以诈治国。孔子说: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安静地居于中心,群星都会环绕着它。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用下令人民也会去做;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下令人民也不会服从。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领导人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儒家认为,治理的根本在于“德”与“信”。如果政府失去信用,靠欺骗和手段来管理,人民就不会信任任何法令和政策,政府的合法性将荡然无存。

  1. 可能带来的具体后果

如果坚持“以巧诈治巧诈”,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1. 信任体系的彻底崩溃:政府和人民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将不复存在。人人自危,互相提防,社会合作成本变得极高,社会变得原子化、冷漠化。
  2. 道德水平的全面滑坡:统治者是最大的榜样。当统治者示范“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时,就等于告诉人民欺诈是可行的。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会不断被击穿,从“巧诈”滑向“毫无底线的奸诈”。
  3. 治理成本的无限增加:为了应对越来越“巧诈”的人民,政府必须设置更多的监督机构、颁布更复杂的法律、投入更多的执法力量。这会使政府机构无限膨胀,效率低下,最终财政不堪重负。
  4. 创造力的扼杀与内卷:社会的聪明才智和精力不会用于生产创造,而是全部投入到“如何钻空子”和“如何防止被钻空子”的零和甚至负和博弈中,导致社会内耗严重,发展停滞。
  5. 政权合法性的丧失:一个依靠欺骗和权术维持的政权,无法获得人民内心的认同。一旦出现危机(如经济危机、外敌入侵),人民不会选择与政府共渡难关,而是会迅速离心离德,甚至落井下石,导致政权迅速垮台。

结论与启示

治理的本质是建立和维护一个基于规则和信任的秩序。

· 短期“有效” vs 长期“有害”:巧诈的手段或许能一时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但它却像一剂毒药,毒化了整个社会的土壤,破坏了长治久安最需要的根基——公信力。
· 治标 vs 治本:巧诈是“治标”,只能压制问题,甚至会激发更大的问题。而通过 transparency(透明)、诚信、公正的法律和道德教化来治理,才是“治本”之策,能够引导民心向善,从根本上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

因此,无论是古代圣贤的智慧,还是现代政治学的实践都表明,以巧诈治理巧诈是一条通往灾难的歧路。 最高明的治理,是让诚信者得利,让欺诈者受罚,通过制度设计引导人们自发地选择合作与诚信,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