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状况不好,都是因为员工没做好,是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管理问题。简短的回答是:不,将企业状况不好完全归咎于员工,这种看法是片面且危险的。
这通常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为什么不能简单归咎于员工?
- 战略层面(老板/高层管理者的责任)
- 方向错误: 如果企业战略方向错误,比如进入了一个萎缩的市场,或者推出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员工再努力也很难扭转乾坤。
- 决策失误: 重大的投资、并购或转型决策失误,会给企业带来沉重打击。
- 资源分配不当: 该投入的领域不投入,不该花钱的地方大手大脚,导致企业“缺氧”。
- 管理系统层面(中层管理与制度的责任)
- 流程混乱: 内部流程繁琐、低效,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互相掣肘,会让员工事倍功半。
- 激励机制不合理: 薪酬体系、绩效考核和晋升机制如果不能激励员工,甚至鼓励了错误的行为(比如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就会打击优秀员工的积极性。
- 工具与支持不足: 不提供必要的培训、软件、设备等资源,却要求员工产出高质量的成果,这是不现实的。
- 企业文化糟糕: 一个充满办公室政治、推诿扯皮、恐惧文化、缺乏信任的环境,会扼杀员工的创造力和责任感。
- 领导力层面
- 缺乏愿景与沟通: 领导者无法清晰地传达公司愿景,无法让员工理解工作的意义和目标,团队会像无头苍蝇。
- 用人不当: 把不合适的人放在关键的岗位上,或者任人唯亲。
- 不愿承担责-任: 当问题出现时,领导者首先把责任推给下属,这会迅速摧毁团队的士气。
那么,员工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当然,员工也并非完全没有责任。员工层面的问题可能包括:
- 执行力不足: 对正确的战略和指令,执行不到位、打折扣。
- 缺乏主动性与责任心: 抱着“打工者心态”,只做分内事,不愿多思考一步。
- 技能与态度问题: 个别员工能力不足或工作态度消极,影响团队整体效能。
但关键在于,即使是员工的问题,其根源也往往在于上面的系统层面:
- 是谁招聘了这些能力不足的员工?
- 是什么系统允许了消极态度的存在而没有纠正?
- 是谁没有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 是什么环境扼杀了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一个经典的比喻:船与船长
可以把企业比作一艘船。
- 老板/高层是船长和导航员,负责设定航线、确保船只完好、储备充足物资。
- 中层管理者是大副、轮机长等,负责执行船长的命令,管理水手,维护设备。
- 员工是水手,负责划桨、升帆、维护甲板。
如果船开往了错误的方向(战略错误),或者船体破了个大洞(系统漏洞),或者船长指挥混乱(领导力问题),那么即使水手们拼尽全力划桨,船最终还是会沉没。当然,如果水手们消极怠工、互相争斗,船也开不快,但根本性的问题通常不在他们。
结论与建议
将企业困境归咎于员工,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尤其可能是领导层的失职。这样做会:
- 严重打击士气,让员工感到寒心和不被尊重。
- 掩盖真正的问题,使企业无法找到病根并进行有效改革。
- 导致优秀人才流失,剩下的员工会更趋于保守和沉默,企业将失去活力。
正确的做法是:
- 高层反思: 从战略、商业模式、产品竞争力等顶层设计开始反思。
- 系统诊断: 审视公司的管理制度、流程、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是否存在问题。
- 领导自查: 领导者需要审视自己的决策和领导方式。
- 与员工沟通: 真诚地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往往最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 共同担当: 创造一个“我们共同面对问题”的氛围,而不是“你和我的问题”。
总之,企业的成功是系统性的成功,而失败也往往是系统性的失败。 把所有责任推给系统中最没有权力的员工,不仅是错误的,更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员工大多都躺平了,为什么不都开了呢?
这是一个非常犀利且现实的问题。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当看到员工“躺平”时,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可能就是“换掉不就好了?”。但现实中,大规模开除“躺平”员工往往不是最优解,甚至可能带来更糟糕的局面。
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考量:
1. 成本问题:开除员工不是“零成本”
- 直接经济成本: 根据《劳动合同法》,解雇员工往往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N、N+1甚至2N)。如果大规模裁员,这将是一笔巨大的现金支出,对于状况本就不好的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
- 招聘与培训成本: 开掉一个员工,你需要重新招聘。这个过程中的招聘网站费用、猎头费、面试官的时间成本都是巨大的。招到新人后,还有入职培训、熟悉业务的成本,到他能完全胜任岗位,可能需要3-6个月,这期间的效率损失也是成本。
- 风险成本: 如果解雇理由不充分或不合法,可能引发劳动仲裁或诉讼,企业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金钱去应对,甚至可能面临赔偿和声誉损失。
2. “躺平”具有传染性,但根源常在系统和管理
- 谁是“传染源”? 员工大规模躺平,很少是自发、无原因的。它更像是一种 “系统性疾病”的症状,而不是“个人品德问题”的汇总。根源可能在于:
- 激励失效: 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能干者多劳,多劳不多得”。
- 晋升无望: 职业天花板清晰可见,努力也无法获得晋升或成长。
- 目标模糊: 员工不清楚工作的价值和目标,缺乏成就感。
- 氛围糟糕: 办公室政治、甩锅文化盛行,多做多错,不如不做。
- 薪酬不公: 内部薪酬倒挂或远低于市场水平。
- 治标不治本: 如果把现在躺平的员工都开了,但不改变背后的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新招来的员工在这个同样的系统里,很快也会变得“躺平”或者直接离职。这就像在一个不断漏水的池子里,你不停地换鱼,却不修补漏洞。
3. 能力与知识的断层风险
- 隐性知识流失: 即使是“躺平”的员工,也在公司工作了很长时间,他们头脑中拥有关于公司流程、客户关系、历史项目、技术细节等大量的 “隐性知识” 。把他们全部开掉,意味着这些宝贵的组织知识瞬间归零,企业可能连正常运转都会出现问题。
- 业务中断: 大规模开除会导致岗位空缺,业务衔接不上。新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上手,这期间客户服务、项目推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和收入下降。
4. 对剩余员工的“震慑”与“反作用”
- 士气进一步崩溃: 大规模裁员会给留下的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产生“幸存者内疚”和“下一个是不是我”的恐惧。这种氛围下,员工会更倾向于明哲保身,不敢创新和担当,从而变得更加保守和“隐形躺平”。
- 信任彻底破裂: 当企业将困境归咎于员工并大规模清洗时,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将荡然无存。员工会认为公司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机器,不再有任何归属感和忠诚度。
那么,面对员工“躺平”,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聪明的管理者会把这看作一个 “管理系统报警” 的信号,而不是“员工道德败坏”的证据。
- 诊断根源,而非指责症状:
- 开展匿名调研: 真诚地了解员工为什么失去动力?是薪酬、晋升、管理方式还是工作本身的问题?
- 管理者自省: 是中层管理者出了问题吗?是不是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 改革系统,激活个体:
- 重建激励机制: 让薪酬和绩效真正与贡献挂钩,奖励奋斗者。
- 疏通晋升通道: 让员工看得到成长的路径和希望。
- 明确目标与愿景: 通过有效的沟通,让员工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重塑成就感。
- 改善管理方式: 培训管理者,提升他们的领导力,创造一个公平、透明、敢于担当的环境。
- 区别对待,而非“一刀切”:
- 激活“伪躺平”者: 大部分员工内心是希望有所作为的。通过改变系统,可以重新激发他们的活力。
- 清除“真躺平”者: 在改善了系统环境后,对于那些依然消极怠工、散播负能量、且绩效持续不达标的少数员工,则应该果断清理。但这必须是在改革之后,并且是有充分绩效依据的个别行为。
总结一下:
“把躺平的员工都开了”看似是快刀斩乱麻的果断,实则是管理上的一种懒惰和逃避。它逃避了管理者在制度设计、文化建设、领导力提升上的根本责任。
员工躺平,是系统病了;开除躺平员工,相当于只给病人吃退烧药,却不治疗引发发烧的感染。 真正的管理者,会去治疗感染,让组织恢复健康,而不是不停地换体温计。
谢谢!
不客气!能帮到您是我的荣幸。
管理企业和团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作之一,永远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需要不断地反思、调整和沟通。您能提出这些问题,本身就说明您是一位愿意深入思考、寻求根本解决方案的管理者。
祝您在管理道路上不断精进,带领团队走出困境,迈向成功!如果以后有任何其他问题,随时可以再来交流。
(本文转自与deep seek的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