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物而不物于物

请问“物物而不物于物”是什么意思?

“物物而不物于物” 出自《庄子·外物》,这是一句充满道家智慧的名言,浓缩了庄子哲学中关于人与物质世界关系的核心思想。

逐字解释

· 第一个“物”(动词):驾驭、利用、支配。“以……为工具”。
· 第二个“物”(名词):外物,指具体的物品、资源、名利、地位等。
·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 不物于物:
· “不物”:不被……所支配、不沦为……的奴隶。
· “于”: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 第三个“物”(名词):同第二个“物”,指外物。

所以,直译过来就是:驾驭、利用外物,却不被外物所支配。


核心内涵

这句话揭示了一种高超的人生境界和处世智慧:

1、主动利用,而非被动占有
“物物”是主动的。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必然要使用各种物品(如手机、汽车)、追求各种资源(如财富、知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道家并不主张完全抛弃物质,而是强调我们应该做主人,主动地去利用它们,让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成长和自由服务。

2、警惕异化,保持精神独立
“不物于物”是核心的警示。当我们过度执着于某物时,关系就颠倒了。我们不再是物的主人,反而成了它的奴隶。这就是所谓的“异化”。例如:
· 为了追求财富而耗尽心力,焦虑不堪,人被财所物。
· 沉迷于手机而忽略了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人被手机所物。
· 过度在乎名声和地位,一举一动都为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人被名所物。
在这种情况下,物不再是工具,反而成了目的,人则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和精神的自由。

3、心为物役,即是牢笼
庄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困苦与烦恼,很多时候并非来自外物本身,而是来自我们对待外物的态度。如果心被外物所束缚和奴役(“心为物役”),那么即使拥有再多,内心也如同处于牢笼之中。


形象比喻

庄子在《山木》篇中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个道理:

有一天,鲁侯见到一只罕见的海鸟飞落郊外,他非常喜爱,于是用最隆重的礼节来迎接它:为它奏《九韶》之乐,备牛羊猪三牲之宴。结果海鸟被音乐吓得头晕眼花,不敢吃一口肉,不敢喝一口酒,三天后就死了。

鲁侯是在“物物”吗?表面上是,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音乐、美食)来对待鸟。但实际上,他是在“物于物”——他被自己对“珍稀之物”的占有欲和固有的套路所支配,完全不了解鸟的本性,结果好心办了坏事,害死了鸟。

真正“物物”的做法,应该是顺应鸟的天性,让它栖息于森林,浮游于江湖,吃它该吃的东西。人利用了鸟带来的观赏机会,却不让自己的欲望和方式反过来伤害鸟(即不物于鸟)。


现代启示与应用

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智慧尤为珍贵:

· 消费主义:我们是在理性地购物,还是在被广告和攀比心驱使而冲动消费?是我们使用商品,还是商品(和它代表的符号)定义了我们?
· 职场与名利: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还是已经沦为工作的机器,牺牲了健康与家庭?是我们追求成功,还是对成功的渴望奴役了我们?
· 数字生活:是我们使用手机和互联网来获取信息、便利生活,还是我们的注意力被算法和无尽的信息流所收割,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总结来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倡导的是一种“用物而不为物所用,用心而不为心所累”的境界。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内心的清醒和独立,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让万物为我所用,而非被万物所牵绊。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与逍遥。

——本文转自与deep seek的聊天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