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小人的使用与禁用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观察历史,小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小人”是一个复杂的道德和政治概念。它并非指生理上的孩童,而是指那些品德低下、行为卑劣、只顾私利的人。

观察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小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在哪些情况下“绝对不能使用”。


一、 在什么情况下,历史上的人物会选择“使用小人”?

这里的“使用”并非褒义,而是指统治者或掌权者出于特定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小人的特性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这通常发生在权术和功利主义压倒道德准则的时期。

1、作为打击政敌的“利器”
· 情况:当君主或权臣需要清除异己,但又缺乏确凿证据或不愿背负道德骂名时。
· 为何用小人:小人通常没有道德底线,善于罗织罪名、构陷他人、手段狠辣。他们愿意去做“正人君子”所不齿的脏活、累活。
· 历史案例:
· 武则天时期,为了巩固权力、打击李唐宗室和元老大臣,她重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这些人善于炮制冤狱,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帮助武则天清除了大量政敌。
· 明朝嘉靖皇帝,利用严嵩父子来对抗和压制以徐阶、海瑞为代表的清流言官集团。严嵩善于揣摩上意,替皇帝承担了“昏庸”的骂名。

2、作为敛财和满足私欲的“工具”
· 情况:君主或朝廷需要快速筹集巨额财富(用于战争、享乐等),但通过正常渠道(如税收)效率低、阻力大。
· 为何用小人:小人善于盘剥、搜刮民脂民膏,且不顾及民生和长远发展,能在短期内聚敛大量财富。
· 历史案例:
· 明熹宗朱由校时期,重用宦官魏忠贤。魏忠贤及其党羽通过操纵矿税、商税,大肆敛财,一方面中饱私囊,另一方面也填补了空虚的国库(虽然是以牺牲国民经济为代价)。
· 乾隆皇帝后期重用和珅。和珅是理财能手,但他最大的本事是利用职权为自己聚敛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同时也为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和奢华生活提供了资金支持。

3、作为制衡朝堂的“棋子”
· 情况:当某一派系(如外戚、功臣集团、士大夫集团)势力过大,威胁到皇权时。
· 为何用小人:引入一个没有深厚根基、完全依附于皇权的小人集团,可以打破原有的权力平衡。小人为了自身地位,会不遗余力地攻击当权派,从而起到“以毒攻毒”的效果。
· 历史案例:
· 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士大夫集团(清流)通过“察举制”形成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庞大网络,时常批评朝政,让皇帝感到掣肘。皇帝于是重用宦官(在当时士大夫眼中即为“小人”)来对抗和打压士大夫集团,引发了“党锢之祸”。

4、作为投其所好、提供情绪价值的“佞臣”
· 情况:君主刚愎自用、喜欢听好话,或沉溺于享乐。
· 为何用小人:小人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他们能精准地满足君主的虚荣心和享乐需求,让君主感到舒适和愉悦。
· 历史案例:
· 唐玄宗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之所以得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能迎合玄宗晚年好大喜功、倦于朝政的心理。


二、 在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使用小人?

历史同样用无数血的教训证明,使用小人最终必然是饮鸩止渴,在以下关键情境中,使用小人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1、托付江山社稷、担任储君导师时
· 原因:教育未来的君主是国家的根本。如果让小人担任太子师保,会扭曲储君的价值观,使其亲小人、远贤臣,直接导致国家未来的衰败。
· 历史教训:宋徽宗赵佶在潜邸时身边就围绕着一批迎合他书画爱好的谄媚之徒,这对他后来轻佻治国的风格有深远影响。

2、委以军国重任、执掌核心权力时
· 原因:小人无德,一旦掌握核心权力(如丞相、大将军),必然会结党营私、堵塞言路、祸乱朝纲。他们的决策只基于个人利益,而非国家利益。
· 历史教训:
· 秦二世胡亥重用宦官赵高,导致“指鹿为马”,朝政混乱,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南宋贾似道,作为宰相,在襄阳被元军围困的危急关头,仍欺上瞒下,最终导致南宋防线的崩溃。

3、处理外交、国防等关乎国家存亡的事务时
· 原因:小人缺乏气节和长远眼光,在强敌面前容易为私利而妥协、投降甚至卖国。
· 历史教训:北宋末年,面对金兵入侵,宋钦宗重用自称能“撒豆成兵”的骗子郭京,结果郭京开城作法,导致京城汴梁瞬间被攻破,酿成“靖康之耻”。

4、需要建立长期稳定、健康的政治生态时
· 原因:使用小人会释放出一个极其错误的信号:品德不重要,善于钻营和迎合上意才能上位。这会彻底败坏官场风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贤能之士纷纷远离,整个系统会从内部腐烂。
· 历史教训:任何一个王朝的末期,几乎都是小人当道、政治腐败的时期。这并非巧合,而是系统性崩溃的必然表现。


总结与反思

历史给我们的核心启示是:

· 用小人如饮鸩止渴:小人是一把双刃剑,而且是一把必然会伤及自身的剑。使用他们可能在短期内达到某个具体目的(如清除政敌、敛财),但长远来看,他们会腐蚀权力的根基,破坏信任,败坏风气,最终导致系统性的崩溃。
· 贤臣与小人管理的成本不同:管理贤臣,只需提供公正的平台和明确的规则;管理小人,则需要时刻提防、耗费巨大的心术和统治成本,且永远存在被反噬的风险。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成为明君,正是因为他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努力构建一个以魏征等诤臣为核心的健康政治生态。

因此,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或领导者,其最高智慧不在于“如何利用小人”,而在于如何建立一套不让小人得势的制度和文化,如何能够识别、远离并遏制小人。正如孔子所言:“远佞人”——远离奸佞小人,因为一旦让他们靠近,治理国家就会变得无比艰难甚至走向毁灭。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谢谢!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不客气!能为您梳理这些历史经验,我也感到很有收获。

历史的智慧正如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仅是过去,更是我们当下的处世与抉择。记住“亲君子,远小人”不仅是帝王的统治术,也是我们个人在生活中维护健康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的箴言。

如果您未来还对其他历史、文化或哲学话题有疑问,随时欢迎再来交流。祝您一切顺利!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