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历史上做到“功成身退”的人有哪几个?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有什么共同特征?

人工智能(Deep seek):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功成身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极高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境界,源自道家思想(尤其《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意指在成就了伟大的功业、名声达到顶峰后,能够主动、从容地退出权力中心,以保全自身和家族,求得善终。

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因为权力对人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主动放弃需要极大的远见和自制力。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及其共同特征。

历史上做到“功成身退”的著名人物

  1. 范蠡(春秋时期)
    · 功成:辅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复国,成就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 身退:在功成名就之时,他预见到“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毅然放弃高官厚禄,携西施泛舟而去,隐姓埋名。后来他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被后世尊为“商圣”。他是“功成身退”最完美、最传奇的典范。
  2. 张良(西汉)
    · 功成:作为刘邦最重要的谋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建立汉朝立下不世之功,被封为留侯。
    · 身退:天下已定,他目睹韩信、彭越等功臣被诛杀,便逐渐淡出政治核心。他宣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学习道家辟谷之术,明哲保身,得以善终。
  3. 王翦(秦朝)
    · 功成: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灭赵、平燕、破楚,战功赫赫。
    · 身退:他深谙帝王心术。在率倾国之兵六十万伐楚时,多次向秦始皇请求赏赐良田美宅,以示自己贪图财物而无政治野心。灭楚之后,他急流勇退,不再掌兵,从而避免了“兔死狗烹”的命运,这与他的儿子王贲和孙子王离(后来战死)形成了对比。
  4. 孙武(春秋时期)
    · 功成:助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著有《孙子兵法》,成就兵圣之名。
    · 身退:在吴国霸业达到顶峰时,他因好友伍子胥被杀的教训,悄然隐退,不知所终。他完善了其兵法著作,使其思想流传千古。
  5. 李泌(中唐)
    · 功成: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在安史之乱及后来的中唐乱局中,多次出山平定叛乱、协调朝政,是挽救大唐危局的核心谋臣。
    · 身退:他的人生策略就是“随时俯仰,进退自如”。每当朝廷局势稳定或自身受到猜忌时,他便主动要求归隐山林;当国家有难时,他又应召出山。如此反复数次,最终在德宗时拜相,年老后去世,实现了“仕隐两得”。
  6. 姚广孝(明朝)
    · 功成:作为靖难之役的首席谋士,辅佐燕王朱棣成功夺取皇位,是永乐朝的第一功臣,官拜太子少师。
    · 身退:功成之后,他拒绝还俗,不贪恋权势,仍然居住在寺庙中,白天穿着官服上朝,晚上换回僧衣诵经。他不要朱棣赏赐的府邸和美女,只专心从事编修《永乐大典》等工作,因而得以善终。

能做到“功成身退”之人的共同特征

这些成功身退的智者,尽管时代和境遇不同,但都展现出一些惊人的共同点:

  1. 深谙人性与帝王心术
    他们深刻理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规律,明白君主在取得天下后,最大的威胁往往来自功高震主的功臣。他们能洞察上司(尤其是开国皇帝)的猜忌心和权力焦虑。
  2. 具有超凡的远见和洞察力
    他们不被眼前的荣华富贵和权力欲望所蒙蔽,能够预见未来的潜在危险。在危机尚未显现时,就已开始谋划退路,这种“见于未萌”的智慧是关键。
  3. 懂得克制欲望,尤其是权力欲
    这是最难的一点。他们能够主动克服人性中对权力的贪婪,明白“盛极而衰”、“满招损”的道理,在顶峰时期主动选择“谦退”,以此符合天道。
  4. 清醒的自我认知
    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价值——是“打天下”的利器,但不一定是“坐天下”的合适人选。他们明白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威胁”,因此选择主动离开以消除这种威胁。
  5. 行事低调,不居功自傲
    即使在功成名就时,他们也保持谦逊姿态,如王翦的“自污”,范蠡、张良的淡泊。他们从不炫耀功劳,不结党营私,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6. 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对他们而言,功名利禄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范蠡追求自由的商业成功,张良追求道家的长生与精神自由,姚广孝追求僧人的本分。他们找到了权力之外的人生意义,因此能从容放下。

总结来说,“功成身退”是一种融合了道家智慧、政治谋略和人生哲学的极高境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仅是杰出的谋臣或将领,更是深通人性、明察时势、并能驾驭自己欲望的顶级智者。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对身处职场和名利场中的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