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请注解一下这段话?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这段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寓言式杂文,旨在批判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统治者的昏聩。以下是对这段话的逐句注解和整体分析:


原文分句注解:

1、“策之不以其道”

  • :马鞭,此处作动词,指“驱使”“驾驭”。
  • 不以其道: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 句意:驱使马(比喻使用人才)却不按照其特性或规律。

2、“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 :通“饲”,喂养。
  • 尽其材:满足它的才能所需(指马的需求未被满足)。
  • 句意:喂养马却不能给它足够的食料,使其无法发挥潜能。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鸣之:马嘶鸣(比喻人才表达诉求)。
  • 通其意:理解它的意思。
  • 句意:马嘶鸣时,人却不懂它的需求(比喻忽视人才的呼声)。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执策:拿着马鞭(象征权力)。
  • 临之:站在马旁边。
  • 天下无马:天下没有好马(实则是人不识马)。
  • 句意:统治者手持权力,却感叹天下没有人才,实则是自己不识才、不用才。

整体寓意:

  • 批判对象
    韩愈借“养马”讽刺当时统治者(或用人者)的昏庸:
  • 不懂如何正确使用人才(“策之不以其道”);
  • 不提供人才发展的条件(“食之不能尽其材”);
  • 无视人才的诉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最终反而抱怨“天下无才”(“天下无马”),实则是自身无能。
  • 名句关联
    这段话的前文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伯乐”(识才者)的重要性。此处则进一步揭露:若无伯乐,千里马只会被埋没甚至摧残。

深层思想:

韩愈通过“马”的遭遇,表达了对中唐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的愤懑。他自身屡遭贬谪,深感怀才不遇,因此借马喻人,呼吁统治者应:

  1. 知人善任(“以其道”);
  2. 提供支持(“尽其材”);
  3. 倾听诉求(“通其意”)。

否则,空喊“天下无才”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现代启示:

这段文字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常用于批判:

  • 管理者不尊重人才规律;
  • 社会制度压抑个体发展;
  • 权力者将问题归咎于外部,而非反思自身。

核心警句“天下无马”的根源,是“无识马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