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琴而治

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固劳,任人者故佚。”人曰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巫马期则不然,弊生事精,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

这段古文出自《吕氏春秋·察贤》,通过对比宓子贱与巫马期治理单父的不同方式,阐述了”任人”与”任力”的治国理念差异。以下是逐句注解:


原文
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注解

  • 宓子贱:孔子弟子,名不齐,字子贱。
  • 单父(shàn fǔ):春秋时鲁国邑名。
  • 弹鸣琴:弹奏琴瑟,象征从容不迫。
  • 身不下堂:无需亲自处理琐事。
    译文:宓子贱治理单父时,每日弹琴,足不出户而单父却治理得井井有条。

原文
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
注解

  • 巫马期:孔子另一弟子,名施,字子期。
  • 以星出,以星入: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归。
  • 以身亲之:事必躬亲。
    译文:巫马期治理单父时,早出晚归,日夜不休,亲自操劳,单父也得到治理。

原文
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固劳,任人者故佚。”
注解

  • 任人:依靠人才,善于用人。
  • 任力:依赖个人劳力。
  • 佚(yì):通”逸”,安逸。
    译文:巫马期向宓子贱请教原因,宓子贱说:”我的方法是任用贤能,你的方法是依靠劳力。任力者自然劳累,任人者自然安逸。”

原文
人曰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
注解

  • 佚四肢:身体安闲。
  • 全耳目:不耗损耳目之劳。
  • 平心气:心态平和。
  • 治义:按道义治理。
  • 任其数:掌握用人之术。
    译文:人们称赞宓子贱是真正的君子,他身体安闲,耳目不劳,心气平和,而百官各司其职,这是因他精通用人之道。

原文
巫马期则不然,弊生事精,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
注解

  • 弊生事精:损耗生命,耗尽精力。
  • 劳烦教诏:频繁发布政令。
  • 未至:未达最高境界。
    译文:巫马期则相反,他耗尽精力,劳烦于政令,虽能治理但未臻至境。

核心思想

1、治国策略

  • “任人”(宓子贱):通过选拔贤能、分层负责实现”无为而治”,是道家与儒家结合的理想治理模式。
  • “任力”(巫马期):依靠个人勤政,属法家事必躬亲的作风,虽有效但难以持久。

2、管理智慧

  • 强调领导者应注重制度建设和人才任用,而非陷于琐事。
  • 暗合《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主张减少干预。

3、历史影响
这一典故成为后世”鸣琴而治”的典故来源,常用于赞美善于简政放权的官员。

此段文字通过鲜明对比,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顶层设计”与”具体执行”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