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2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德之(事物的外观或状态),唯道是从。

道之(类,类别),唯(望,月满与日相望,以朝君也,作希望施展抱负解)(隐约模糊,不可辨认)。忽呵,望呵,中有(形状;样子;景象)呵;望呵,忽呵,中有(指我以外的人、事、境界。相对于“我”而言)呵。

(幽,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呵,(发出声音;发表意见、情感)呵,中有请(恳求、乞求)(yē,叹词,表示惊异、惊讶和感叹等)。其请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声誉;功业,功名)不去,以顺众𠇑(父)。吾何以知众𠇑之(认为正确;应允)?以此。

注解:

大德的状态,(表现为)唯道是从。

悟“道”的这类人,怀着希望,感觉渺茫。(现实中)感觉渺茫呵,怀着希望呵,其中有(我)的样子呵;(理想中)怀着希望呵,感觉渺茫呵,这其中有环境的影响呵。

被幽闭呵,笼中的鸟儿发出鸣叫呵,中间带有恳求吔。其恳求之情甚是真实,其中带着诚信。

(我承诺)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其(祖先)所留下的功名将不被舍弃,以顺从众位仁父的夙愿。我怎么知道众位仁父会应允我的恳求呢?以此承诺。

注解《道经20》有感

下午在家注解了道经第20篇,像是读懂了老子当年在周朝时的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抱负而无法施展的心情。我现在的处境与老子当年的处境竟是何等相似!

因为自己的理念与领导的理念区别太大,以至无法施展而有此感慨。但如果领导的理念能治理好当下的状况,我又何必执着于自己的那一套。《易经》有言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某些人是该改变改变那一套落后的理念了。

也与老子说的一句话以共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善修“道”,不脱“道”,才能长久保持发展。

道经20-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答应的声音,特指谦卑的应答声)(hē,大言而怒也),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其未(尽,完了)哉!众人(yí,成长;壮大;美好)巸,若(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乡”和“飨”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飨”的古字)于大牢。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通“惷”,愚蠢)登台,我(安静)焉未(tiāo,轻薄,不庄重),若婴儿未(hái,泛指笑貌)。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弃;舍弃)。我禺(通“愚”,愚,戆也)人之心也,(愚蠢)惷呵。

(1、yù,御、使用。2、粥:稀饭;鬲:lì,象形。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本义:古代炊器。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上下合起来“鬻”指主舟驾御天下))昭昭(明亮;光明),我独若(yuān,肙,小虫。外面加个“门”,被关住的小虫)呵,鬻人(sà,蔡,放也)蔡,我独𨴽𨴽呵。忽呵,其若海。(月满与日相望,以朝君也,作希望施展抱负解)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凭借;仗恃),我独(通作“管”)(lǐ,忧愁)。我欲(特,特别地)(特别重视;特别优待)于人,而贵食母。

注解:

(统治者)以谦卑应和的态度(唯)和以大声怒斥的态度(诃)对待人民,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其之间的差距就如同)美与恶,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差距?(统治者)尽管是众人所敬畏,(但要真想做个好的统治者)他也不可以不敬畏那些敬畏他的人。

希望呵,其没有完全消失啊!眼下众人正向好的一面成长,像在大牢里参加宴席。

然而愚蠢的人登上台面,我只能独个儿淡泊宁静而没有轻薄,像是一个没有嬉笑的婴儿。疲惫呵,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富足有余,独独我被遗弃。我真是戆人的思想啊!愚蠢呵。

(统治者)驾驭人要光明正大,我独独像被关住的小虫一样被任人拿捏呵;(统治者)驾驭人要放手任人施展,我独独只能三缄其口、心情憋闷呵。渺茫呵,侯门深似海;希望呵,好像没有停止。众人都有所仗恃,我独独被管控得忧愁不已。我若想特别地被众人所重视和优待,重在悟透“道”。

绝学无忧

昨天在家里注解了一天的《本经阴符七术》,注解完了以后,虽然感觉到增长了智慧,但心里不由得生起忧虑。因为我想起了两幅图:

老子下山的时候,是骑着青牛的;鬼谷子下山的时候,坐下骑着老虎,这是两位圣人的真实写照。是做一个有道者,还是做一个智者?又是一道选择题。眼下世道混乱,伤人的老虎很多,这些老虎已经把我们的下一代拉下了死局。没有智慧,根本无法自保或是保护身边的人。但有了智慧这把神剑,能制服眼下的老虎,也可能因无法克制自己而步他们的后尘把自己成为新的老虎。两难!

今天早上起来注解老子的德经19篇,找到了答案:绝学无忧——最好的学问能让人不再忧虑。目前学习《老子》,是感觉很舒畅的,所以目前要以学习《老子》为主。但老子的精华领悟了以后,还是会继续学习鬼谷子的学说。以“道”御“智”,才不会有危险和忧虑。目前自己能做的就是忍耐,沉下心来尽快领悟老子的“道”的精华。

天道轮回,那些吃人的老虎,上天总有一天会收拾他们。

道经19-绝声弃知

绝声弃知(古代帝王的帽子缀以冕旒,也就是用丝绳穿珠玉垂在帽前,帽子左右缀以黈纩,就是用黄色棉絮做成圆球状饰物垂在帽子左右耳边。按《大戴礼记》的说法,“冕旒”掩目为的是不让帝王明察,“黈纩”塞耳为的是不让帝王过聪,不让帝王耳聪目明则是为了“绝声弃知”),民(又)(喻很多)(仗恃,依靠);绝仁弃义,民(回归,还原)(通“滋”,益,愈加,增多);绝(虚伪;欺诈)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1、美德;文德。2、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未足。故(1、又。2、使,使得)之有所(叮嘱;告诫)(古同“现”,出现,显露)(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怀藏,心里存有)(淳朴,朴实),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注解:

(统治者)杜绝耳边的谗佞之声并放弃明察秋毫的广知(因为统治者所听到的,往往是别有用心的人想让你听到的;统治者所知道的,往往是别有用心的人想让你知道的),人民又大都会倚仗统治者;(统治者)断绝“仁”、舍弃“义”,人民之中还原回畜牲的人便增多了;(统治者)杜绝欺诈并且舍弃利益,强盗窃贼便没有了。

上述三项主张,作为治理天下的文治之法,是不够的。所以又使得我对统治者有所告诫:显露出自然本性并且怀藏淳朴,减少私心并且少些贪欲,真正的绝学不会让人感到忧虑。

道经18-案有贞臣

故大道废,(乃、于是)有仁义;(通“智”,巧诈)(将,就要)出,案有大伪;六亲(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不和,案有(chù,禽兽)(同“滋”,增多;愈加)邦家(国家,从广义的角度,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𨴽(mēn,把口和心关起来,意思是三缄其口,心情憋闷)乱,案有贞臣。

注解:

所以大道被废弃的时候,就出现了提倡仁义(之人);巧诈计谋将要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出现了极度虚伪(之人);家庭中的亲人不和睦的时候,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禽兽;社会大众三缄其口、心情憋闷、国家动乱的时候,就出现了固守正道之臣。

道经17-犹呵,其贵言也

太上(最上,最高),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通“侮”)之。信不足,(乃、于是)有不信。

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则,就)(1、所有;一切;凡。2、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白”为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古代平民百姓穿白色衣服,犹言“平民”,“老百姓”)(知觉,觉悟)胃:“我自然。”

注解:

最高明的(统治者),人民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存在;稍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与赞誉他;再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害怕他;最拙劣的(统治者),人民侮辱谩骂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于是(让人民)有了不信任。

(高明的统治者)每次发号施令时都因严谨慎重而迟疑不决,(所以)其很少发号施令。等到国泰民安、功成事遂,就会有觉悟的百姓说:“我自然是这样。”

道经16-沕身不怠

至虚(至:1、到达;2、极,尽。至虚即是心智作用的消解,消解到没有一点心机和成见的地步,用极为虚心的态度,认真、专注、客观地体察天道)(最高的,最终的)也;守(情,性也。《礼记》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外部,外面,外貌)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自然界)(比喻盛多)云,各复归于其(根,始也)

归根曰静,静是胃复命(执行命令后回报)。复命常也,知常明也; 不知常(胡乱,荒诞不合理),妄作(惊扰、恐惧不安)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首领;君主),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mì,隐没)身不(懒惰,忪懈)

注解:

到达极虚,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终的归宿);守住性情,会表现为外部的喜怒哀惧爱恶欲。

万物在一旁蓬勃生长,我通过这个观察出其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自然界的芸芸万物,(最终)各自回归于其根本。

回归于根本叫做“静”,“静”是为“复命”。“复命”是自然永恒的规律,认知了这个自然永恒的规律叫作“明”;不知道这个自然永恒的规律才会荒诞,荒诞胡为令人恐惧不安。

认识到“复命”这个自然永恒的规律才能够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够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够以仁义之心取得天下,以仁义之心统治天下才顺应自然天道,顺应自然天道才符合道的规律,符合道的规律才能够长久。

隐没自身但不要懈怠。

道经15-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古之善为道者,微(通“妙”,精微,奥妙)玄达(畅达,通达),深不可(叙述)。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

曰:(yǔ,交往;朋党;盟国;同类)呵其若冬涉水,(迟疑不决)呵其若畏四邻,(郑重,庄重)呵其若客,(涣者,散释之名。大德之人,建功立业、散难释险,故谓之涣)呵其若(同“凌,líng,冰)(shì,古同“释”,解散)(喻人的天真状态,质朴,淳朴)呵其若(wò,木帐)(hún,古通“浑”,混浊,糊涂)呵其若(昏暗不明)𣼥(旷,开朗,心境阔大)呵其若浴。

浊而(1、酌情。2、通“静”,使安定)(1、通“徐”。2、剩下,遗留下)清,(1、通“安”。2、古同“汝”,你)(1、念chóng,再,又,重新。2、念zhòng,慎重、谨慎)之余生。

(1、通“宝”,珍贵。2、通“保”,保持;保护;守卫)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弃)而不成。

注解:

古代善于体“道”并力行其“道”者,其人微妙通达,深奥的让人不能叙述。正因为不能叙述,所以这里只能勉强为他们描摹一下人格肖像。

即:他与人交往时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是在冬天涉水渡河;他决难定疑时踌躇疑惧的样子,好像在害怕四周的邻国;他处理事情时庄重的样子,好像是赴宴的宾客(举手投足都不敢随便放肆);他散难释险时顺应时势的样子,好像应时融化的冰河;他对待他人时敦厚淳朴的样子,好像未被雕琢的简陋的原始木帐;他处理矛盾时包容并蓄的样子,好像昏暗不明的浊水;他蒙受非难时心境开阔的样子,好像敞豁、空旷的河谷。

对于昏暗不明的现状,要酌情使其慢慢变得清平(如同浑浊的水只要静置下来就可以慢慢变得清和平允);万物在安定的情况下才会徐徐重新使之焕发生机,你要慎重地保护好现有幸存的生命。

珍重并保守此“道”的人不追求盈满,正因为他不追求盈满,所以能放弃盈满而不刻意追求成功。

道经14-道纪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mín,同“㨉”。抚,摹)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𡇯(hùn,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长远),其下不(渺茫;辽远;恍忽),寻寻呵,不可(通“明”,明白)也,复归于无物。是胃无(叙述,描写)之状,无(观察)之象,是胃惚恍(迷离,难以捉摸。 亦作“恍忽”)。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是胃道(事物的头绪、开端)

注解:

用肉眼看不到而只是听说的,叫做“”;用耳朵听也听不到的,叫做“希”;用手摸也摸不到的,叫做“夷”。上述三类事物是无法探个究竟的,所以混在一起称为“一”。

这个“一”,向上探寻幽远广大而高不可见顶,向下探寻惚恍闪烁而深不可见底,(对于这个“一”)穷究绎理,也弄不明白,所以又把它归结到“无”的一类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不能描述的状态、不能观察的形象,是为“惚恍(之道)”。我想跟随它却找不着它的尾,想迎着它却看不见它的首。

我们要用现今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来驾驭现今已有的事物,并以此来认知“道”的端始,这就是所谓“道的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