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可独断一人之虑?

问人工智能:

为什么有的人在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上不能做到果断决策?他在犹豫什么?

人工智能答:

有些人即便在显而易见的问题上也不能做到果断决策,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

首先,人们可能会因为“决策疲劳”而犹豫不决。在长时间的决策过程中,大脑可能会感到疲惫,导致无法有效地做出决策 。其次,聪明人往往在面对问题时会更加谨慎和多疑。他们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而变得犹豫不决。这种现象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尤为明显,因为复杂问题往往没有简单的答案 。

另外,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其实存在局限性。我们常常被告知要“动动脑筋”,但事实上,大脑并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思考机器。研究表明,我们在过度使用大脑时,可能会阻碍我们施展才智。有时候,我们需要利用大脑外的资源,如身体感觉、物理空间和他人的智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决策 。

综上所述,人们在显而易见的问题上不能果断决策,可能是由于决策疲劳、对问题复杂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大脑本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

问人工智能:

以天下之大,岂可独断一人之虑?这句话是谁说的?

人工智能答:

这句话“以天下之大,岂可独断一人之虑”出自《旧唐书·本纪第三·太宗下》。在《旧唐书》中,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原文是:“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对于治理国家的理念,强调在处理天下大事时,不应仅仅依靠一个人的智慧和判断,而需要集合众人的智慧 。

问人工智能:

以天下之大,岂可独断一人之虑?这句话对解决“决策疲劳”有什么帮助?

人工智能答:

“以天下之大,岂可独断一人之虑?”这句话强调了集体智慧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解决“决策疲劳”,这句话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 分担决策负担:通过集体决策,可以将决策的任务和压力分散给多人,减少单个个体的认知负担,从而降低决策疲劳的风险。
  2. 多角度思考:集体决策可以汇集不同人的观点和经验,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各种选项,减少因个人视角局限导致的决策疲劳。
  3. 提高决策质量:集体智慧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减少错误决策的可能性,这样个体在决策时可能会感到更加自信和轻松,减少因担忧决策结果而产生的疲劳。
  4. 增强决策动力:当个体知道他们不是独自面对决策时,可能会感到更有动力和决心去参与决策过程,这有助于克服决策过程中的疲劳感。
  5. 促进学习和成长:集体决策过程中的交流和讨论可以为个体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长期来看有助于减少决策疲劳。

总之,这句话提倡的集体决策理念能够有效地缓解决策疲劳,通过团队合作和智慧共享来优化决策过程。

蝜蝂传

蝜蝂(fù bǎn)是古书中的昆虫。从字典上看,蝜蝂这种昆虫是柳宗元杜撰的,但比柳宗元的作品更早的《尔雅》上,却有蝜蝂的记录。 在柳宗元的《蝜蝂传》中,说“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会停止。

《蝜蝂传》

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翻译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等到他们坏了事栽了跟头,有的被贬斥罢官,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这也够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们仍不肯悔改,成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因而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义是人,可是智慧却和蝜蝂小虫一样。这也太可悲了!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D%9C%E8%9D%82%E4%BC%A0/1850798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今天早上一走进消防控制室,黄姐(黄继红)和魏师傅(魏枫)就跟我:“今天你一定运气非常好,勇哥(丁志勇)一大早给你买了一瓶水。”我想着有点奇怪,昨天刚买的水,今天早上又买一瓶水,而且勇哥还没有跟提买水的事。正纳闷儿着,张经理(张明久)从消防控制室后门走进来了,让我把消防室的一箱防毒面具和两张桌子搬到10楼。张经理每次来消控室那都是有事的,通常都是因为领导有事相求。

接着我和魏师傅把东西装上拖车,从1楼的货梯准备上10楼时,发现货梯正停顿在14楼,顿了有一会儿,然后从14楼下行。这里所有的电梯和设备都是全程安全可控的,这个传达的意思是:是死,在下。待我们把东西放在仓库准备乘货梯下去时,看到货梯正在上行,并且停在54楼顿了一会儿,这个传达的意思是:上,吾死。这个就有点矛盾了:是死,在下;上,你死,那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疑惑,我准备卜一卦,占卜的问题是:一大早上演这一出,所求何事?

还是采用抛铜钱法,分别得到:正正反、正正反、正正反、正正正、正反反、正反反,然后得到一个主卦天地妇、互卦风山渐,四爻变得到变卦风地观

天地妇九四爻说:“有命,无咎,梼罗齿。”之前的注解是:有心在神前誓约结盟,没有灾难;谋划延揽收纳。

此事重关重大,我担心自己的注解有问题。这个“命”这么解释,我还是稍有疑惑,于是想确定一下。

命在汉典中的解释:命通“盟”,在神前誓约、结盟。后面举例了一句古文:“凡我同盟,毋蕴年,…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左传·襄公十一年》”这里“或间兹命”中的“命”怎么解释呢?

这时魏师傅提醒我,问我《左传》是谁写的?我无意识的回答说是左丘明。但是因为时间久了记得不是很清楚,于是想在网上确认一下。不知不觉的我就搜了一下“或间兹命”这个短句,并找到了这句话的来源,这句话来源于《左传·襄公十一年》。

原文:

四月,诸侯伐郑。己亥,齐大子光、宋向戌先至于郑,门于东门。其莫,晋荀罃至于西郊,东侵旧许。卫孙林父侵其北鄙。六月,诸侯会于北林,师于向,右还,次于琐,围郑。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隧。郑人惧,乃行成。秋七月,同盟于亳。范宣子曰:“不慎,必失诸侯。诸侯道敝而无成,能无贰乎?”乃盟,载书曰:“凡我同盟,毋蕴年,毋壅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其国家。”

翻译:

四月,诸侯联军进攻郑国。十九日,齐国太子光、宋国向戌先到达郑国,驻军在东门外。当天晚上,晋国荀罃到达西郊,往东进攻许国的旧地,卫国孙林父进攻郑国的北部边境。六月,诸侯在北林会见,军队驻扎在向地。又转向西北,驻扎在琐地。包围郑国,在南门外显示军力。又有军队从西边渡过济隧。郑国人畏惧,就向诸侯求和。秋季七月,各诸侯和郑国在毫地结盟。范宣子说:“如果盟辞不谨慎,必然失去诸侯。诸侯来往疲乏而没有得到成功,能够没有二心吗?”于是就盟誓。盟书说:“凡是我们同盟国家,不要囤积粮食,不要垄断利益,不要庇护罪人,不要收留坏人。救济灾荒,安定祸患,统一好恶,辅助王室。有人触犯这些盟约,司慎、司盟的神,名山、名川的神,各种天神,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的祖宗,明察的神灵诛戮他,使他失去百姓,丧君灭族,灭国亡家。

于是,我确定“命”就是盟约的意思。那么该订立什么样的盟约呢?思考片刻以后,我提出了三条:“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意思是:杀人者要处以死刑,伤人者和盗窃者要受到与其罪行相应的处罚。

对于这个盟约,你觉得怎么样?遵守盟约的都不会死!

鸵鸟心态

什么是鸵鸟心态

“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就像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与“鸵鸟心态”类似的说法即“掩耳盗铃”。

鸵鸟心态解读

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不过有说法认为这其实是种误解)。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

事实上鸵鸟的两条腿很长,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险的时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如果不是把头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毙的话,是足以躲避猛兽攻击的。“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是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

鸵鸟心态在心理学又称鸵鸟综合症(Ostrich Syndrome,美国心理学家Elliot Weiner提倡)。鸵鸟在遭遇危险时会把头埋入沙坑,蒙蔽视线自以为安全,是种逃避现实、视若无睹、推卸责任、自欺欺人的心理。

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与“鸵鸟心态”类似的说法即“掩耳盗铃”。

后来,人们把鸵鸟的这种生理应对策略引申为人类的处事心态,被称为“鸵鸟政策”。(鸵鸟政策是经济管理学中的名词,是根据鸵鸟的习性而来。据说鸵鸟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就把头埋到沙子里,以为这样别人就看不见自己了,殊不知,自己大大的屁股露在外面,更加引人注目。鸵鸟政策指的就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管理政策不能及时随之变化,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即自我欺骗政策。)

在政治、经济、社会学领域、鸵鸟心态领域还有“鸵鸟效应”“鸵鸟哲学”等说法。

鸵鸟心态影响危害

(1)心理剖析

“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就像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自以为安全,其实不然。殊不知,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也无法完全避免,你必须勇敢去面对,勇敢地去承担,因为逃避不是办法,逃避责任的同时你很可能就丧失了权利和成功的机会。

我们经常会遇到障碍与重担,如果选择绕过,可能会因此失去成功的机会,逃避的代价注定会是失望。面对危机,主动出击是最好的防御。只有迅速采取行动,果断承担责任,才会把损失降到最小。相反,如果遇到危机总辩解说“这不是我的责任”,试图做“鸵鸟”,则后果不堪设想。

(2)现实表现

政府官员有了鸵鸟心态,就是无能;老师要学生发言,学生一个个噤若寒蝉,都是鸵鸟心态。社会上有一些人“遇食颈如鹤,遇事头如鳖”,这就是鸵鸟心态。很多人做事,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也是鸵鸟心态。甚至说“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眼不见为净”,乃至“因噎废食”,都是鸵鸟心态。

在一个团体里,鸵鸟心态的人太多,这个团体的公权力一定不张;办公室里,太多鸵鸟心态的人,办事效率一定不好。逆境、困难,有助于激发潜能;有鸵鸟心态的人,无疑是扼杀自己的天分,终至自掘坟墓。

其实,动物学家已经在为鸵鸟翻案,他们观察研究,发现鸵鸟的两条腿很长,跑得快,遇到危险的时候,它逃跑的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不致于把头埋藏在草堆里,束手就擒,因此要还原“鸵鸟心态”的真相。

现代的人,也要为“鸵鸟心态”翻案,做事时遇到困境,可以另觅他途,千万不要消极的坐以待毙,也不要“因噎废食”,应该以发挥能动性、智力,勇往向前。人生其实就如战场,不要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在前方的战士,打胜战固然有成就,打败仗而能够全身而退,也是不容易的事。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躲避一个也未尝不可,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大丈夫能屈能伸。所以希望有“鸵鸟心态”的人,要跟动物学家一样,为自己翻案。

转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9%B8%B5%E9%B8%9F%E5%BF%83%E6%80%81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于《坛经》,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无数迷茫的人点亮了一条明路。

出处背景

话说,禅宗第五祖弘忍年纪已大,想传衣钵给大弟子神秀,便让他作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以此考查他对教义的禅悟。

神秀想了半天,才结巴地叨叨出这么一段话:“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听了,眉头紧锁,总觉得差点意思,没有满意。

后来,一个大字不认、只会挑水劈柴的名为慧能(又称“惠能”)的小僧,脱口而出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显然,后者这偈要比前者听起来要顺畅许多,且见解也高明许多。

五祖弘忍听了,高兴不已。心想,一个大字不认的人,竟然能够有如此这番大彻的“顿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人才。于是,便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注:最后,慧能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成了禅宗六祖。】

如今,关于这段故事,鲜有被提及。很多人只记住了此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何理解这其中的意思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将其理解为:

菩提是个觉悟,哪里有什么树可言,心如明镜一般,又哪里来什么台;本来就是什么都没有,又何来惹尘埃一谈?还有人将其理解为:

人的身体就犹如菩提树一样,有根,心灵就像明镜台一样,敞亮。但是明镜有时候也会变得黯淡无光,所以我们要时常擦拭它,以免它惹上灰尘,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总言之,有各种各样不同版本的理解。不过,可以确切的一点是,我们对这的理解,大体是一样的。

这也由此可见,中国人深受传统的禅宗、佛道文化影响。

禅宗,“悟”之始终

禅宗,是我国古代的主导宗派,当年,六祖慧能所提出的“顿悟”学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被视为“经典”。即便到了如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且屹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精神,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核心是顿悟。一个“悟”字,包含了许多的内容。“悟禅”、“悟佛”、“悟宗”、“悟道”……皆为悟。

人们通过读经、打坐、悟道、修行等方式来“悟”之,感悟本源之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所说的“菩提树”,尤为提一下。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修炼悟道的,六祖惠能也是在菩提树下削发受戒的。在《金刚经》里,“菩提”为“觉悟”、“觉解”的意思,为此,菩提树一度被视为神圣之树,信仰之树,寓意有“大彻大悟”的象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表达的,是一种悟道修行的高境界。这可以理解为人无物,物无人,一种万事皆空的清净、“无为”状态

禅宗和儒道文化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的差别。

禅宗将一切的现象均视为一种“空”。在禅宗看来,一切皆为六根(眼、鼻、耳、舌、身、意)所感知的对象,而这些东西都是无穷尽的,继而形成了不同的“相”,这些“相”共同构成了这个大千世界,自然万物。

而世界又是在不停地变化和循环流转的,有着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一切又皆为因缘和合的结果。把这些视觉的表象抽空,使之与具体客观之物脱离,那么剩下来的便是一种“纯粹”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禅宗看来便是“空”

所以,说到这里,再回头看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其实非常具有现代教育意义。

启示

在这个快节奏的,喧嚣的时代,人人都在忙着各种各样的活儿。然而,很多人都是越忙越迷茫,越忙越困顿,越发失去自我。

这时,听听六祖慧能的这句禅悟,或许就能“柳暗花明”许多。

都说“世间万物皆从无中来,到无中去”。我们人生中的许多烦恼,是自找的,学会“悟空”,便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禅宗所讲的,一旦进入人与物一体,人无物,物无人的状态,许多事情就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了。

“清净”、“慈悲”、“平和”、“无我”……

正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一切外部万物之相都不存在了,就没有了物相,也就不会再去惹尘埃了。

苏东坡曾:“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陆游曾说:“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关汉卿说:“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鸟巢禅师说:“来时无迹又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终归黄土大地,生与死都是一样的。

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实体,其实不过都是虚空的东西。

洒脱、自然,不争不斗,不忧不虑,任随斗转星移,世事变幻,人生应皆能应得如云水……

转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811924361829456

给钱!给钱!给钱!

随着外部和内部局势的恶化,我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在昨天,我卜了一卦:请预测一下未来5年中国的境况?

采用抛铜钱法,分别得到正反反、正反反、正反反、正正反、正正反、正正正,得到本卦山天泰蓄,互卦雷泽归妹,六爻变得到变卦地天泰

山天泰蓄尚九爻:“何天之瞿,亨。”翻译成白话文是:担负天之衢道(岔道),亨通。

看了这个卦,我决定:“离合有守,先从其志。”今后不再争辩了!最好的策略就是:不反对,不惨和,坚持“泰蓄”。

但是今天,又不断地受到纠缠和骚扰,看来想置身事外是相当困难了,一切都在领导的掌握和控制之中!

彼此也打了几年交道了,在这几年里,我是精神精神备受折磨,物质物质备受打压,你说我为什么要跟着你干呢?好,假如说我跟从了你,那我总要图点什么吧?道德,你没有;权利,你很大很多!权我不感兴趣,我不要!现在只剩下“利”了,所以你可以给以利益!

三年前,我住着110平方的房子,欠着22万的房贷;二年前,在领导的逼迫之下,被迫东拼西凑在高位又买了个78平方的房子,总共负担上了150多万的房贷和借债;就在上个星期,在领导的“照顾”之下,我们把那个110平方的房子转卖给其它人了,并被安排在“盛世江城”租了个使用面积不到60平方的房子。还真得感谢领导的隆恩,房子算是出手了……

既然你觉得我有用,那请你给钱!如果你觉得我有大有,那请你多给钱!我早就不指望你能让我心情愉快之类的……“巴甫洛夫的狗”中的精典应用,你已经用得是炉火纯青了。现在,你可以把我当那条狗。在那个实验中,巴甫洛夫的狗虽然经常被使用电击,使他不去做什么;但要想让他做什么,或是好好去做什么,那也要投食物进行激励的,是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种大道理听不懂就算了;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基本的人性,我们还是要懂一些的,是吧?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给钱!给钱!给钱!

准备研究一下《马屁经》

昨天领导让我们做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一开始是让大家逐个到指定地点做,但是我觉得这种方式有危险,然后以当时工作忙为由尽量往后拖延。

为什么不愿意和他们一样逐个到指定地点做问卷呢?因为这种情况搞不了假,往往是一个人做问卷,后面一帮人用脑机接口盯着。另外一点,我们对工作满不满意,用脑机接口围观这里的一众高层领导都清楚的很,还用得着多此一举地做问卷调查?所以这个问卷调查试验的成分要大一点!

这还没开始做这个工作满意度问卷呢,我就认为不能如实作答,为什么呢?因为去年也做了一次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我全部都如实说的,结果领导暴跳如雷,自己被领导整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想想还是算了,这次再不要触这个霉头了!

下班坐地铁回家的时候,看到微信消息说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自行做满意度问卷了,于是才开始做了一下。一张不长不短的问卷调查,我不到一分钟就做完了,不能多想,全部都要选择非常满意!100分,那是必须的!

做完问卷调查,我心里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心想这回总不会挨整了吧。

没想到今天早上起来时,大脑昏沉沉的,鼻子也堵了,又被领导给生病了……这就让人有点接受不了!之前没给你打满分吧,被整!这回给你打满分吧,又被整?!那你说我给你打满分好啊,还是不给你打满分好啊?此刻的我大脑一片空白……

后来还是静下来想了一下对策:算了,我觉得我学的什么《易经》、《道德经》啥的都没有啥屁用,越学越迂腐!之前没给你打满分被整,是因为没拍你马屁;这回给你打满分被整,是因为马屁没拍好,归根到底还是马屁拍的不精啊!

于是我在拼多多上搜了一下,看有没有关于拍马屁的书。结果一搜果然有,有一本叫做《马屁经》的书映入了我的眼帘。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我比较认同:“大拍马,大成功;小拍马,小成功;不拍马,难成功。拍一时,立竿见影;拍一世,功成名就!”不错,这本书好!就它了!于是果断地买了一本。

买了这本书以后,我定了一个目标:努力学好《马屁经》,争取拍马拍到总部!

今后博客会继续坚持更新!

大家可能很奇怪为什么我最近一段时间都没有更新博客,因为最近我的博客打不开网页了。

一开始以为是博客被封杀了,或者被墙了。后来才发现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我的博客,而只有我这个写博客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博客。原来是我家里的的手机、平板、电脑和我家人的手机、电脑都被控制起来了,家里的网络也被控制了。其他人都可以正常的打开博客,唯独我和我身边的人看不了。

之前手机和电脑App被控制,自己也被置身于一个信息茧房中,但是这个计谋后来被我破解了。现在领导直接来个釜底抽薪,不让你写,不让你看。领导为什么要这样做?

原因是领导不想让太多人学到我博客里面对于古经典的研究成果。大家可能听说过“轮扁斫轮”这个成语,那些古圣贤留下的经文,我都陆续做了注解,但是吸收里面的智慧需要有人注解,并且要靠自己感悟!而且只有自己学习并感悟到了,这些智慧才是自己的。同样的道理,虽然我把这些古圣贤经典做了注解,但是要完全吸收这些智慧也是要靠自己去悟!

领导都有脑机接口,可以远程读取和控制人的思想,而绝大多数普通人却做不到。如果我的博客不再更新,那么就无法和普通人分享这些古人的智慧。而领导却可以通过脑机接口连接我大脑中的思想,实时的进行学习。如果我的博客更新不了,对于那些想学习古圣贤智慧的普通人是不利的,但对于领导却是有利的,他们可以通过脑机接口独自吸收这些智慧。研究这些东西的人只用思想就可以,不用去说,更不用去写!

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更新我的博客,以便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代经典文化。

家里有个闲置的随身WiFi,发现联网以后可以打开和编辑我的博客。于是前天我又买了一个自带电源的随身WiFi,以备不时之需。今后博客会继续坚持更新!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原文】邹与鲁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解】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和上级被杀而不去营救。到 底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对国君怠慢、对人民残忍呀!曾子说: ‘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上级,肯为他们的长官牺牲了!”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问人工智能:

见不得光的人(鬼),他们所追求的是什么?

“见不得光的人(鬼)”这个说法通常用来比喻那些行为不正、不敢公开露面的人。如果我们从比喻的角度来探讨这类人所追求的东西,他们可能追求的是以下几种情况:

  1. 私利:他们可能追求个人利益,这种利益往往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因此不敢公之于众。
  2. 权力:有些人追求权力,但不走正途,他们可能通过暗箱操作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3. 逃避:他们追求的是逃避法律和道德的制裁,因此只能生活在阴暗处。
  4. 刺激:有些人可能追求的是一种突破禁忌的刺激感,这种快感来自于在不被发现的边缘试探。
  5. 恐惧:有些“见不得光”的人可能因为恐惧被发现而继续隐藏,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安全感,尽管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谎言和秘密之上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我们鼓励每个人都应该追求正义、光明、诚实和合法的目标,任何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都是不被鼓励和容忍的。对于那些选择生活在阴影中的人,社会提供改正的机会和途径,希望他们能够回归正道,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问人工智能:

如何才能让这些人回归正道?

要让那些生活在阴影中、行为不正的人回归正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教育和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不正当行为的危害性。
  2. 法律震慑: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使那些有不良动机的人不敢轻易越界。
  3. 社会监督: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进行监督,包括媒体监督、公众监督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不正当行为无处藏身。
  4. 心理辅导:对于那些因为心理问题而偏离正道的人,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帮助,解决其心理障碍。
  5. 激励措施:对于愿意改正的人,提供激励措施,如就业机会、教育机会等,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6. 榜样示范:树立正面典型,宣传那些改过自新、回归正道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激励他人。
  7. 改善环境:改善社会环境,减少诱发不良行为的社会因素,如贫困、失业、教育不公等。
  8. 社区矫正:对于轻微违法者,通过社区矫治的方式,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9. 家庭关爱:强化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提供家庭教育和关爱,预防个人偏离正道。
  10.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那些愿意改正的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职业培训、创业支持等。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促使那些偏离正道的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选择正确的道路,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看到人工智能的建议,我不由得想起了《帛书老子》中的一句话: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