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儿子越多,赢面越大?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译文】

将帅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士卒就能随将帅一起赴汤蹈火;将帅对待士卒像对待爱子,士卒就能与将帅同生共死。

但若对士卒厚养而不善于使用,溺爱而不知教育,乱纪而不知惩处,那就好像娇养的子女一样,是不能让他们打仗的。

【拆解】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

这句话以 “婴儿” 为喻,将将领对士兵的关怀具象化为最纯粹的呵护,揭示出治军的核心智慧:当将领能像照料婴儿般细致体恤士兵的需求与处境,士兵便会生出无保留的信赖,愿意追随将领奔赴哪怕如 “深溪” 般艰险的境地。

这种对真诚关怀与情感共鸣的强调,为军队凝聚力的形成指明了根本路径。

“视卒如婴儿” 中的 “视”,并非表面的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关切与周全的照料。

婴儿的脆弱需要全心的呵护,冷暖、饥饱、安危都需细致体察;士兵在军旅中同样面临着艰苦与风险,他们需要的是将领切实的关怀 —— 关注他们的衣食冷暖,在恶劣环境中尽可能提供保障,让他们在疲惫时感受到被体恤;重视他们的安危,在部署行动时充分考虑风险,不轻易将他们置于无谓的险境;体察他们的情绪,在压力下给予理解与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而非被当作工具。

这种关怀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能悄然拉近将领与士兵的距离,在彼此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

正因为这份真挚的关怀,才会有 “故可与之赴深溪” 的坚定追随。

“深溪” 象征着军旅中那些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挑战,可能是艰难的行军、激烈的厮杀,或是绝境中的突围。

士兵愿意奔赴这样的险境,并非出于强制的命令,而是源于 “视卒如婴儿” 所积累的信任。当士兵真切感受到将领的关怀是真诚的,知道将领心中不仅有胜利的目标,更有对他们生命的珍视,便会生出 “士为知己者死” 的信念。

这种信任让他们在面对艰险时不再退缩,相信将领的决策会顾及他们的安危,相信彼此的联结能支撑着共同渡过难关。

于是,原本令人畏惧的 “深溪”,便在这份信任的支撑下,成为士兵愿意与将领一同跨越的考验。

孙武的这一论述,并非否定纪律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关怀与纪律的相辅相成。真正的治军之道,需要以关怀为底色,用情感的温度凝聚人心,让士兵 “愿随”;同时以纪律为骨架,用明确的规范约束行为,让士兵 “能战”。

若仅有纪律而无关怀,士兵或许会因畏惧而服从,却难有赴险的主动与坚定;若仅有关怀而无纪律,军队则会失却秩序,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将军唯有将细致的关怀融入日常,让士兵在被呵护中生出信赖,才能让军队在困境之中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 的本质,是用真诚的关怀换得彻底的信任,用细致的体恤凝聚前行的勇气。

这种情感的力量,能让原本松散的个体凝聚成紧密的集体,让艰险的挑战在共同的信念面前变得可及,这正是孙武军事思想中最富人文智慧的部分,揭示出情感共鸣对于集体力量的深远影响。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这句话以 “爱子” 为喻,将将领对士兵的关怀推向了亲情般的深度,揭示出治军之中最本质的智慧:当将领能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心实意地呵护、体恤士兵,为他们的处境着想,士兵便会生出最坚定的信任,愿意与将领一同面对最严峻的考验,哪怕是生死关头也不离不弃。

这种对情感共鸣与责任担当的强调,让军事法则中融入了温暖的人性底色。

“视卒如爱子” 中的 “爱”,并非浮于表面的关照,而是蕴含着深沉的责任与周全的考量。

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止于日常的衣食供给,更包含着对其成长的指引、对其安危的守护。

将领对士兵的这种 “爱”,体现在对士兵处境的真切体察 —— 关注他们的辛劳,体恤他们的疾苦,在艰难环境中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保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珍视。

这种爱也体现在对士兵成长的用心,通过耐心的训练提升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拥有足够的底气,而非将其视为随意消耗的力量。

正因为这份深沉的关爱与担当,才会催生出 “故可与之俱死” 的生死相随。

“俱死” 代表着一种极致的信任与托付,意味着当面对最艰难的处境,甚至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时,士兵依然愿意坚守在将领身边,共同承担风险,而不是选择退缩或离散。

这种坚定的追随,源于 “视卒如爱子” 所积累的情感联结。

当士兵真切感受到将领的爱是真诚的,对他们的责任是可靠的,内心便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将自己的命运与集体、与将领紧密相连。

他们会觉得这份关怀值得用最坚定的忠诚去回应,会在集体中找到共同面对困境的信念,相信彼此的联结能支撑着度过最黑暗的时刻。

这种情感的力量,让士兵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生出超越个人安危的勇气,愿意为守护这份信任与联结而坚持到底。

孙武的这一论述,并非主张无原则的溺爱。

真正的 “视卒如爱子”,需要与严明的纪律相配合。

如果只知厚爱而缺乏必要的约束,只懂体恤而没有明确的规范,士兵便容易失去行动的准则,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因此,“爱” 是凝聚人心的根基,让士兵愿意听从号令;“严” 是规范行为的边界,让军队保持有序的战力。这种爱与严的平衡,让士兵在感受到关怀的同时,也明晓责任与规矩,从而形成既团结又有力的集体。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这句话直指治军过程中 “爱” 与 “严” 失衡的危害:对士兵只知厚待却不能有效指挥,只懂关爱却无法下达令行禁止的指令,面对混乱却不能加以整治,这样的军队就像被宠坏的孩子,骄纵任性,最终无法形成战斗力,不堪大用。

这种对 “无原则溺爱” 的批判,凸显了孙武军事思想中 “仁严相济” 的核心原则。

“厚而不能使” 点出了 “厚爱失度” 的弊端。“厚” 本是将领对士兵的体恤与优待,如保障粮草、关怀疾苦,这本是凝聚人心的良方。

但 “不能使” 却揭示了失衡的后果 —— 当厚爱失去节制,士兵便会在安逸中滋生懈怠,不再将将领的指令放在心上,甚至对合理的调度产生抵触。

此时的 “厚” 不再是激励,反而成了纵容,让士兵在物质优待中忘记了军人的职责,将领也因忌惮士兵不满而不敢下达任务,最终导致军队失去行动力,即便资源充足也难以转化为战力。

“爱而不能令” 进一步揭示了 “情感失界” 的危害。

“爱” 是将领与士兵建立情感联结的纽带,本应是 “令行禁止” 的基础;但 “不能令” 却意味着这份爱沦为无原则的溺爱。

当将领因过度关爱而不敢严格要求,对士兵的过失视而不见,对纪律的违背姑息迁就,“令” 便失去了威严。

士兵会在纵容中变得骄横,不再敬畏规则,甚至将将领的关爱视为软弱,此时的 “爱” 不仅无法凝聚人心,反而会瓦解军队的秩序,让指令如同虚设,军队在松散中失去战斗力。

“乱而不能治” 则是前两种失衡的必然结果。

当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 成为常态,军队内部必然滋生混乱 —— 训练松懈、军纪涣散、行动无序。

而 “不能治” 则暴露了将领的失职:他们或因心软而不愿整治,或因权威丧失而无力约束,任由混乱蔓延。

这种 “不能治” 并非缺乏整治的手段,而是失去了整治的底气与原则,最终让军队在混乱中彻底丧失凝聚力,成为一盘散沙

“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以生动的比喻点明了这种军队的本质。

被宠坏的 “骄子” 往往任性妄为、缺乏担当,既不听从管教,也无法承受压力。

同样,被无原则厚爱与溺爱滋养的军队,会变得骄纵懒惰、畏惧艰难,在战场上既不能冲锋陷阵,也不能坚守阵地。

孙武的这句话,本质是在强调 “爱” 与 “严” 的平衡是治军的生命线。

真正的仁爱绝非无原则的纵容,而是 “爱之深” 与 “责之切” 的统一:既要以厚待与关爱凝聚人心,让士兵 “愿为之用”。

也要以严明的纪律与指令规范行为,让士兵 “能为之战”。

缺乏爱的严会导致士兵离心离德,缺乏严的爱则会让军队骄纵无用。

这句警示超越了军事领域,在任何组织管理中都同样深刻。

若对成员只知优待却缺乏目标引导,只懂包容却没有规则约束,组织便会像 “骄子” 般失去进取的动力与行动的秩序,最终在竞争中被淘汰。

真正的管理,从来不是单纯的 “宽” 或 “严”,而是在关怀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让组织在温暖中凝聚力量,在规则中高效前行。

孙武的这句话,正是在说明:无原则的纵容不是仁慈,而是对集体责任的辜负,唯有 “仁严相济”,才能让团队真正具备战斗力。

转自:微信公众号(Book-Book-精品馆)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