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如何“抵而塞之”和“抵而得之”?

《鬼谷子》抵巇篇中说:“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在上面这段话中,鬼谷子提到“抵而塞之”和“抵而得之”,那么圣智之人如何“抵而塞之”和“抵而得之”呢?

说到这个就不能不提到鬼谷子智慧的原理,那就是阴阳原理。抵就是“抵消”的意思,抵巇就是通过阴阳相抵消的方式来抵消缝隙。

《鬼谷子》中的圣人之“抵”有两种方式:第一种、用善人抵消恶人,以堵塞和消除隐患,即“抵而塞之”;第二种、用恶人抵消善人,以推翻和夺取重塑,即“抵而得之”。

第一种方式,用善人抵消恶人。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孔子说的“举直错诸枉”,让善人盯住并感化恶人,使其不能作恶甚至放弃作恶。历史上的治世无一例外都是“抵而塞之”,这个可以自己去考察历史!

第二种方式,用恶人抵消善人。这个也很好理解,就是孔子说的“举枉错诸直”,让恶人盯住并残害善人,使其不能行善甚至报复作恶。就跟历史上的灭国一样,想要灭掉一个国家,首先要想办法借助佞臣摧毁其良臣。文种的《灭吴七术》中就有两条:“六曰贵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彊其谏臣,使之自杀。”意思就是贿赂敌国的那些谄媚的佞臣,以此来打乱敌国的战略部署;限制敌国忠心耿耿的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让敌国的国君自己把良臣杀掉,以此来削弱敌国的辅助力量。伍子胥就是这么被搞死的,后来的陈平也是这样害死了范增。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吴王夫差和霸王项羽都自杀身死,勾践和刘邦最终得了天下!这就是典型的抵而得之!

这就是《鬼谷子》中的抵巇之术,运用起来威力巨大!不可不警惕啊!

抵巇之术对我的启示:顺势而为!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鬼谷子》中说:“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鬼谷子》中的这段话出自《抵巇》篇,核心讲的是圣人如何洞察并处理社会危机(“巇罅”原指缝隙,引申为隐患、矛盾)。其含义可分层解析:

1、“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
“萌牙”即萌芽,“巇罅”指细微的裂缝。圣人能敏锐察觉社会问题的早期征兆(如制度漏洞、民心不稳等),并采取针对性手段(“抵之以法”的“法”指方法、策略,不单指法律)。

2、“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
若社会矛盾尚可挽救,就通过改革、修补(“塞之”)消除隐患。比如商鞅变法通过制度调整巩固秦国统治,即“塞之”。

3、“不可治,则抵而得之”
若系统已腐朽无法修补(如纣王暴政),则顺势推翻重建(“得之”指夺取并重构)。周武王伐纣即是“得之”的体现。

    深层逻辑
    鬼谷子强调的不是简单的修补或颠覆,而是基于对矛盾发展阶段(量变到质变)的判断,选择成本最低的解决方式。这种思想与中医“治未病”(防微杜渐)和现代危机管理的“早期干预”理念相通,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因势利导”的智慧。

    举例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建议刘备取荆州、益州,即是看到汉室衰微“不可治”,转而谋求新根据地(“得之”);而他治理蜀汉时严明法制,则是“塞之”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