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04-和其光,同其尘

(chōng,通“𥁵”,空虚)(但是)用之(通“又”)(多余)也。(sù,水深清澈的样子)(ō,用于句尾或语气停顿处,表惊叹),始万物之(祖先)

(古同“挫”,折伤,挫败)(同“锐”,尖锐),解其(争执;纠纷),和其光,同其(佛家、道家指人间)

(zhàn,深)呵,似或存,吾不知其(指事物,相当于“什么”)之子也,象(1、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2、天)之先。

注解:

“道”空虚,但是运用起来又不觉得多余。深远啊!它是始创万物的祖先。

(它让我们)挫去锐气,消解纷争,调和光芒,混同于尘世间。

精湛(精微深奥)啊!隐没不见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产生的,似乎在天帝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道经03-弗为而已

(崇尚,提倡)(胜过,超过),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古同“现”,出现,显露)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指人的品质)。恒使民无(通“智”,巧诈)无欲也,使夫知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注解:

不提倡争强好胜,使人民不争勇斗狠;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生窃据之心;不显露能引起欲念的事物,使人民不生祸乱。

所以遵道而行的人治理天下,会虚化人民争强好胜的思想(虚其心),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实其腹),弱化人民争名夺利的志向(弱其志);强化人民的道德素质(强其骨)。常(引导民众)使之没有巧诈心机,没有贪欲,使那些有智谋的人不敢妄为。

不妄为而已,则没有不能治理的(国家)。

道经02-天下皆知美为美

天下皆知(泛指好的品性、事物等)为美,恶(停止);皆知(有德行的人、好人)(zǐ。1、訾,訾訾不思称意也。2、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通“形”,对照,比较)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hè,应和;跟着唱)也,先后之相(通“随”),恒也。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生出,长出来)而弗(1、谋划。2、滋生)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注解:

天下人都知道品性(品质性格。品质,指思想、认知;性格指性情、品格)美好是为美,厌恶美好的事物停止;都知道做人要有好的德行(道德品行),此言的意思是极其讨厌并憎恶不好的德行。

有和无的相互化生,难与易的相互促成,长与短的相互衬托,高与下的相互补充,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言语的相互应和,前与后的相互伴随,(这些)是永恒不变的。

(人都有向往美善的本能)因此遵道而行的人只要怀着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的(无为)心态来行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以身作则)。听任万物自然生出而不妄加干涉,有所施为但不加入自己的个人主观意志,功成业就而不居功。只有怀着“无为”的心态,所以(成功)不会远去。

道经01-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道,可(1、说,讲。2、遵行;实行。3、路,方向,途径)也,非(长久,固定不变)道也;名,可(1、人或事物的称谓。2、名声,名誉,名望。3、功业,功名)也,非恒名也。

无,(说出;描述)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本源,根源,根本)也。

故恒无(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也,(可、能够)观其(通“妙”,精微,奥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古同“叫”,呼喊,鸣叫)

两者同出,异名同(通“谓”)(1、天。2、象形,小篆书,下端像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系带象征着“道”,单绞的丝象征着“有”和“无”互相绞缠)之有玄,众眇之门。

注解:

道,可以说成可遵行的思路或方向,但没有恒久不变的“道”;名,可以称为名望或功名,但没有恒久不变的“名”。

无,说出了万物的初始;有,说出了万物的本源。

因此常常在无欲望的状态中,能够体悟到“道”的精微和奥妙;常常在有欲望的状态中,能够体悟到“道”传递给我们的警示。

无和有都同出于一源,名称不同,但同是在说“道”。天下万物都是(有无相生)玄妙之中有玄妙,这是洞悉各种精微和奥妙的法门。

学然后知不足

今天早上起来复习《老子》的德经,对比着经文再反省自己的所做所为,发现老子所说的“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绝对不假。老子说的都是简单易懂的真理,但这些看似简单易懂的道理,我们却很少有人能做到。

可能因为人是健忘的动物,所以人又是容易犯错误的动物,或者说没有人不犯错误。我们都是在“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再发现错误——再改正错误……”这个一个循环下成长的。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黄 石公说:“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都惑。”

老子说的“检”、“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知不知,尚矣;不不知知,病矣。”

袁了凡说:“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他们说的这些,都是让我们知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第一步,是改正错误的前提。所以自我反省很重要。那么如何做到自我反省呢?我发现不断地学习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经常背诵圣人之言,对照着圣人之言,看自己是否做到了,想着如何向圣人看齐。只有这样,才能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另外,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的是依靠身边的人,来提醒自己的错误。如黄石公说的:“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弟子规中说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再者就是慎独,找个清静的环境,心如明镜,自我反省。然后让澎拜的内心重归平静。才能达到“塞其,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棘”的效果。

总之“学习”和“反省”是两门重要的功夫,我会认真地笃行之。

德经81-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1、好;美好。2、高明,工巧)?是以(聪明;才智胜人)(1、尊崇,崇尚。2、右,手口相助也;帮助)(1、介入;居中。2、佐助),而不(因为,由于)(责,求也)于人。

故有德(1、职掌,主管。2、负责掌握、处理之意)介,无德司(chè,古同“彻”,毁坏。“勶”就是在下面大力搞破坏)。夫天道无(亲,近也)?恒(交往,交好)善人。

注解:

调和大的怨恨,必然有余怨不能消除,这怎么称得上好或者高明呢?因此聪明的人崇尚居中佐助,而不因为有求于人。

所以有德者主管事务时居中佐助,无德者主管事务时在下面大力搞破坏。这天道就没有亲近的对象吗?(天道)常常交好善人。

德经80-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1、轻视。2、替代。3、改变,更改)之也。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没有谁;没有什么)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gòu,同“诟”。1、耻辱。2、指责,责骂,辱骂),是胃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若反!

注解: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而那些能攻克坚固强大之物的人却没有谁能够战胜它的,因它那不可轻视(刚强的都死亡了,柔弱的却生存了下来),不可替代(有柔弱才有刚强,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可改变(永远不争)的柔弱天性。

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的,但是却没人能够去践行它。

因此有道德的统治者有言,说:能承受邦国的耻辱以及人民的指责和辱骂,是为国家的君主;能够对邦国所发生的一切不幸承担责任,是为天下的君王。(真理在一般人听起来)好像与常理相反!

什么是乌合之众?

一百多年前的一幕:谭嗣同等被押赴刑场时,路边围满看热闹的群众,他们往谭等人身上扔烂菜叶臭鸡蛋,吐口水,义愤填膺地痛骂他们是卖国贼……

被斩时,兴致勃勃地围观群众中,有很多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馒头,准备蘸血吃……

当时谭嗣同被用钝刀“锯”了三十多刀才死的,这过程是痛入骨髓的。但围观群众的表现,应该是让他更为心痛,悲凉……

“本爱丘山”的寥寥数语让人背脊寒颤!无数冰山排山倒海回返寒武纪!

乌合之众的愚昧是罪恶的深渊,或许连上帝也无力拯救!无力把他们从沼泽中拽出!最深的深渊是乌合之众们无法看清自己身陷泥沼、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乌合之众被无知愚昧固化,被无情循环操纵,分不清是是非非,反而反噬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引领光明、用生命祭献光明的人,把那些用生命朝拜真理的人看成十恶不赦的敌人,从而自掘更深的坟墓、更深的深渊!

一切滑向深渊的坠落皆是乌合之众自己赋予的!一切救赎不是他人也不是个体英雄造就,是自己,自我救赎往往遥不可及!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德经79-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会意。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之,下者举之;有余者败之,不足者补之。

故天之道:(损害;损伤)有余而(助;补助)不足。人之道则不然,败不足而(供奉,供养)有余。

孰能有余而(通“又”)(用,拿,把,将)(拿)(帮助,扶助)(王者以民为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注解:

天下的治理之道,就像张弓射箭啊!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弦拉多了就减损一些,不足就增补一些。

所以天的(治理)之道:减损那些有余的,用来补助那些不足的。人间的(治理)之道则不是这样,减损那些不足的用来供奉那些有余的。

谁能够在有余之后又把多余的拿出来帮助天下(不足的)人民呢?只有有道的人(才会这样做)吧!

因此有道德的统治者有所作为但不占有作为的成果,成就功业但不居功。这样做,是其为了不想表现自己的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