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他多次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

    早在1975年,他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这年的9月26日,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时,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他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1977年5月24日,尚未复职的邓小平在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特意就科学和教育工作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他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大会,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来临的空前盛会。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一系列新兴的工业,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代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1985年3月,邓小平出席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接见与会同志和首都科技界的代表时发表讲话,他说:7年前,也是3月份,开过一次科学大会,我讲过一篇话。主要讲了两个意思,两句话。一句叫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句叫做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很高兴,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未必读过我的讲话。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

    80年代中后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加显著,国际间以科技发展进步为主要支柱和主要动力的经济、军事、国家实力的竞争更趋激烈。1988年,邓小平以全新的视角,高瞻远瞩,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第一位的作用,作出了及时、明确的理论概括。同年9月5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谈到科学技术发展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年9月12日,他在听取中央领导同志工作汇报中,再次谈到科技问题。他指出: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

    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时,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转自:http://www.gov.cn/test/2009-10/10/content_1435113.htm

盐碱地也能变丰收田

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他特别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总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盐碱地的重要作用,也为当前我国盐碱地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

  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挖掘盐碱地潜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粮食安全有着特殊意义。当前盐碱地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综合治理的痛点和难点在哪里?如何通过生态化利用将盐碱地变成丰收田?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科技示范

  激发盐碱地粮食生产潜力

  一片滨海盐碱地,变身优质良田。这样的变化发生在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等环渤海省市的低平原区。据了解,2013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针对盐碱荒地和中低产田,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主要解决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问题。

  “历经5年时间,示范工程带动了区域中低产区粮食增产增效,夯实了我国粮食安全基础。累计实现增粮209.5亿斤,节本增效185亿元,节水43亿立方米,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刘小京研究员把这项工程的效益账算得很明白。

  盐碱地是指土壤含有过量可溶性盐类的土地,它的形成除了受到气候、地理、水流等条件影响,还与不合理的耕作管理有关。目前,全世界现有灌溉土地中约有一半存在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威胁,大部分新开垦的盐碱荒地因灌溉与排水措施不当,产生新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我国耕地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灌溉农业和补充灌溉农业。由于降水少而蒸发强烈,灌溉水带来的盐分被留在土壤中。当土壤耕层可溶盐累积到一定程度,会使作物出苗、生长受影响,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介绍到,以新疆为例,盐碱地分布广泛,具有面积大、类型多、积盐重、形成复杂等特点。而且局部灌区因灌溉方式的改变,产生了新的盐渍化土壤,严重阻碍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目前,我国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5亿亩,具有较好农业开发价值的盐碱地集中分布在东北、中北部、西北、滨海和华北五大区域。“在这些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盐碱地中,综合改良3500万亩盐碱障碍耕地,每年可增加200亿斤以上的粮棉油产量。”他补充到。

  遵循规律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

  盐碱地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特点,它的治理利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探索盐碱地治理的技术模式,并在各盐碱区形成了一些区域特色明显的关键技术,如东北盐碱区的种稻洗盐改碱技术、西北盐碱区的膜下滴灌技术、滨海盐碱区的“上覆下改”控盐培肥技术、中北部盐碱区的生物节水农艺技术、华北盐碱区的有机培肥盐斑改良技术等。

  “尽管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但始终要遵守水盐运动规律。”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保国解释,他打了个比喻:“就好比自家种花一样,花盆要是没有排水的孔,长期浇水就会造成土壤的盐碱化。”不管是以水压盐、大水洗盐还是通过结冰使得盐水分离,最终目的都是将根系生长的土层内溶于水的盐碱成分降低。

  “另外还要进行分区治理。”李保国补充说。东部季风区、内陆区、滨海区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有些地区的盐碱地能够通过治理发展盐土农业,而内陆干旱区域更多的要考虑优先保护自然盐渍生态环境系统,以免发生因为短期的小面积局部改良利用,带来永久性大面积的生态环境灾难。总体而言,需要对不同区域的盐碱地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且在淡水资源有保障和具有排水条件下,因地制宜形成配套的盐碱地治理技术与方式。

  田长彦也表示盐碱地的综合治理需要按照分类治理的原则进行。以新疆为例,首先需要搞清新疆耕地盐碱地分级类型的数量和分布规律,进而分析与评价耕地盐碱地成因和危害程度,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依据“改良利用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原则,提出新疆灌区盐碱地防治战略对策和措施。

  随着盐碱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盐碱土的分布、分类、发生、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盐碱地的治理依然沿用过去的基础资料,缺乏盐碱地治理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造成盐碱地治理的盲目性,投入大、效果差。田长彦建议,要加快新时期我国盐碱地资源普查,掌握盐碱地的分布、数量、成因和障碍程度,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改革创新

  拓展盐碱地利用发展空间

  在新疆克拉玛依小拐乡新垦盐碱荒地上进行的生物改良试验,通过第一、二年种植盐地碱蓬吸盐,第三年种植细齿草木樨培肥,第四年种植棉花的种植模式,依靠耐盐碱植物的生长发育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实现土壤脱盐,从而使盐碱地变成可种植经济作物的优质地。

  “这种盐土农业发展模式改变了以往通过改良盐碱土地适应作物种植的理念,转而以土壤适应性种植将有经济价值的盐生植物栽培引上产业化之路,既增地又增效,拓展了盐碱地区农业发展空间。”田长彦讲到。

  长期以来,盐碱地的治理利用是通过水压盐、大水洗盐来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实现作物的种植,对水的需求量要求很大。但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大水洗盐的方式难以展开。

  “盐碱土很难种植一般的农作物,但却适宜一些盐生植物的生长。”田长彦提到,耐盐植物盐碱地原土种植改良利用技术就是利用盐生植物吸盐特性,并筛选出经济盐生植物进行种植。

  盐生植物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如盐角草、盐地碱蓬、高碱蓬、野榆钱菠菜和红叶藜等可作为盐生饲草植物,还可以进行盐生鲜菜、盐基生物炭、盐生植物保健油品的开发。

  据了解,中国有425种左右盐生植物可以在盐碱地生长,而在新疆目前鉴定出315种,其用途主要分为药用、食用、观赏、饲料牧草、纤维、濒危保护、蜜源植物和盐渍生境生态建设植物种。

  “尽管拥有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但高耐盐的盐生植物在产业开发中产品种类还比较少,市场认知程度还较低,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推广较慢。”田长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总结认为,现阶段迫切需要筛选培育高耐盐优质的农作物和经济耐盐植物品种,以满足盐碱地适应性高效种植需求。

转自:https://www.cas.cn/zt/kjzt/htlc/mtbd/202111/t20211116_4814288.shtml

未来互联网电商将走向融合

今天小区楼下有朴朴超市摆的推广,这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我们二十年前的一些理念在现如今都慢慢得到了实施,虽然没能亲自去实践先前的构想,但现在大家都这样做了,也是不错的。回首往事,思潮澎湃,于是时隔二十年后想再谈一谈我对互联网电商的看法。

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未来电商的发展趋势也必将走向融合:B2C、C2C和O2C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人工智能与传统业务融合,实体经济与 虚拟经济的融合。

现在我们先以消费者的角度来设置一个场景。我打算买一盒牙膏和一个硬盘。我在网上分别搜索,先是搜索牙膏。搜索引擎优先在搜索结果前面推荐了本地的卖家,这个牙膏要得比较急,于是我直接选择了本地商家1小时配送上门。接着搜索硬盘,搜索引擎也优先推荐了本地卖家,但一比较,发现外地的卖家卖得比较便宜;这个硬盘我要的不是很急,于是选择了外地卖家,从外地发货三天之后送到。就这样,我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选择了最优购买方案,既应了急,又省了钱。

然后我们再以卖家的角度来设置一个场景。比如说我是黄冈下面一个小县城的卖家,我卖烟酒副食,这些商品一般只针对店铺附近的卖家,生意一般般,勉强维持生存。但是我把商品上传到某网的云商铺后,我可以把业务扩展到全国(批发),又兼本地的零售,批零兼顾。大批量购买的,我以优惠价格快递过去,本地网上下单的,我采用骑手1小时内送货,兼顾实体的销售,三合一。如此,我的视野便开阔了,通过网络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大大提高了店铺的销售额。

然后我们再以配合员的角度来设置一个场景。比如说我是黄冈下面一个小县城的骑手,一般来说,大城市因为商铺资源集中,每天能接到不小单子。但是在一个小县城,上网的本地店铺都很少,接配送的业务也相对来说比较少。但自从县城内的众多商铺上网之后,订单量就大量增加,有送外卖的,有卖烟酒的,有送宠物的,有送生活用品的,几乎什么都送。钱好赚了,从此生活更加蒸蒸日上了。

然后,我们以一家新平台方的角度来设置一个场景。在以前,网络上B2C,C2C,O2O分别由一两家大资本垄断,我们后来的平台很难立足,但采用了融合发展战略之后,我们平台积极开发本地商铺资源,立足助力本地商铺的全网业务发展,快速地成长成为可以比肩大平台的平台商。

最后,我们以一家老资格平台的角度来设置一个场景。在以前,我们平台通过十几年的创新发展,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平台运营商。一开始几个平台进行公平竞争,商战打得如火如荼,而且还时不时地被政府调控,后来大家都疲了,商量了一个不互撕的办法:各分一个势力范围,你搞B2C,我搞C2C,他搞O2O,大家各自垄断市场,躺着赚钱。于是电商互联网出现了我们几家大资本分别垄断了B2C、C2C、O2O的情况,虽然坐在功劳薄上吃红利使得发展势头没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子也还过得不赖。但自从有几家后起的平台采用融合战略之后,我们的蛋糕快速地被蚕食,最后逼不得已,我们只能接招,也采取了同样的融合发展战略。但是自从那几家鲶鱼进入互联网电商之后,我们丢失已久的创新精神又找回来了,公司提出了再创业的口号和提倡,平台又重新步入了一个向上的发展趋势。

这个融合战略的出发点是老子说的:“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败之,不足者补之。”这也响应了国家的共同富裕战略。它的优点有以下这些:

  1. 消费者获益,大大方便了消费和生活,节约了消费成本。
  2. 打破了地域限制和本地保护,使得所有的小企业和大企业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打破了不公平。
  3. 个体工商户、个人、小企业通过上网,带动了本地的销售业务,也开拓了全国的业务,从面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4. 促进了就业,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
  5. 大大改善了商品的流通。
  6. 通过优化服务环节,促进了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发展。
  7. 促进了本地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又不对原有电商业务造成太大冲击,甚至从侧面促进了传统电商业务。
  8. 传统平台服务商通过接入线下众多的实体店铺,使得平台业务得到了发展,开拓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鲶鱼效应,传统平台通过优化升级服务,提升了平台在全球的竞争力,利于扩展全球业务。
  9. 打破了壁垒后,小平台从此有了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成长为本地或全网大平台的机会。
  10. 盘活了个体、小企业,激发了大企业的创新动力,使市场进入了良性循环。
  11. 践行了“市场经济”的理念,使统一市场经济理念得到了实际运用。
  12. 统一了全国市场,便于推行统一市场经济理念,盘活了“国内大循环”。

融合战略的困难点:

  1. 开头难,谁来布局?谁来当鲶鱼?
  2. 在一开始可能会受到大资本的围剿,导致融合战略胎死腹中。
  3. 在打通全身各路经脉的过程中,会受到传统势力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和抵制,推行可能会不太顺利。
  4. 网络安全问题,依目前这种全程安全可控的做派,市场可能还没搞顺就被搞乱。这需要无为而治,将市场选择权交给消费者,而非当权者。
  5. 信用体系需要完善。这么多的商家企业上网了,需要有权威性的信用评价体系,以保障互联网电商的健康成长。

上上下下,都需要一场革命。下回再来谈谈《易经》中的“革”卦。

升级Linux Mint系统内核

Linux Mint系统用了二个月,觉得着还可以。但因为安卓手机连接系统时报错的问题,就想尝试着把系统内核升级一下,以解决安卓手机连接系统时报错的问题。解决思路:使用 dpkg 手动方式升级 Linux 内核。

一、到https://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网站手动下载可用的最新 Linux 内核。

二、点击你所选择的 Linux 内核版本链接,找到你对应的架构的那部分。我的电脑CPU是amd64的,就选“Test amd64/build succeeded”那个版本,然后逐个下载内核文件到一个专门的文件夹。

三、打开下载的文件夹,右键选择“在终端中打开”,然后执行安装命令:

sudo dpkg -i *.deb

四、安装完毕后,重启系统,使用新内核:

sudo reboot

五、检查是否如你所愿:

taiji@taiji:~$ uname -r
6.4.0-060400rc2-generic

操作完以上步骤后,再用安卓手机连接Linux Mint系统,发现可以通过系统操作手机的存储文件了。所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很重要,尝试也很重要。马云说人最大的错误是害怕犯错,有时候我们不妨大胆地去尝试一下,说不定会有意料不到的惊喜。

AI 已能解读人类思维?

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一篇文章显示,科学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大型语言模型实现了非侵入性的脑机接口。我们知道大型语言模型创造了划时代的 ChatGPT,那么现在就来看看它又是如何在脑机接口领域实现了侵入式到非侵入式的跨越。

大语言模型 + 磁共振技术,AI 已能解读人类思维?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测量大脑活动的非侵入性方法,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感官,激活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神经,并通过磁共振图像来显示。近日,科学家将 fMRI 与大型语言模型(LLM:一种人工智能算法,也是 ChatGPT 的技术基础)结合,对人脑的思维活动进行了解读。

脑机接口的突破

大多数现有的脑机接口都是侵入性的,需要通过大脑植入物来监测一个人大脑皮层的活动,并预测出被监测者可能输出的语言。

而近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大型语言模型,描绘出参与实验的 16 名志愿者的大脑如何对不同的单词和短句做出反应,构建了非侵入性语言脑机接口的方法。成果发布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的子刊《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

模拟结果的对与错

科学家们让志愿者们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中,记录每个人的大脑活动,同时让他们收听或者观看同一个故事。实验过后,科学家基于大型语言模型,将志愿者大脑的血流量与故事的细节对应,编码了一套反应每个人大脑活动的流程。

这套流程可以看成是一个解码器。对无法用声音交流的人来说,这种思维解码器给了他们一个方便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在特定情况下,解码器会比目前已经较普及的语音控制更有效率。

研究显示,解码器会比较准确地记录下每个人对不同的单词和短句做出的反应,但是这个反应本身就含有被监测者的主观想法。因此,解码器产生的结果在不同人之间会存在差异。

同时,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被监测者大脑中想象的是另外一个故事,那么就会大大降低解码器结果的准确性。也就是说,目前,这项人工智能技术很容易被“欺骗”。

解读思维的是与非

目前这项技术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加上设备、成本的限制,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广泛应用于个人。但是,这项复杂的非侵入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许多人的预期,这对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来说都是一个警钟。

有专家担心解码器结果的不准确性会影响司法判断。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科学哲学家阿迪娜・罗斯基斯表示:“它们(目前解码器会搞错的语义)的差异非常明显,会在法律案件中导致完全不同的走向。”

另外,针对这项技术,更多的人表示了隐私和歧视方面的担忧。文章作者 Jerry Tang 和 Alexander Huth 也呼吁政策制定者积极解决这项技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和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问题。

我们知道对于患有强迫症等精神疾病的人来说,有时候大脑中会出现随机的、并非自己本意的侵入性想法,这是患者不想要的但是却很难控制住的强迫行为。因此,专家担心在对这些人实施思维解读的过程中,如果被监测者出现了侵入性想法,解码器会把这个想法实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参考文献: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486-z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3-01304-9

转自:https://www.ithome.com/0/693/416.htm

对《德经》第一句话的重新理解

《德经38-上德不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对于这句话,我之前的注解是:

(德指道德,得是指现实中的功名利禄,“德”通“得”,有德才有得,行道而有所得叫做道德。)具备“上德”的人不刻意求“得”(功名利禄 ),而是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因此有“德”;具备“下德”的人为了不失去“得”(即功名利禄),而刻意求“德”,因此无“德”。

今天对这篇文章进行检查性的校对,过程中对后文进行了一些改进性的修改,以图更贴合语义。在修改完检查时,发现首句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注解与后文不是很协调,应该是注解的有问题。而且之前的注解,是有疑问的,并非无懈可击。很简单的一点,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今天,大家理解的是:现实这么多的人无德,但却保有功名利禄,无德却有得;而且大把有德的人,仍在贫困中挣扎,怎么能说“有德才有得”。大家只是直观地、片面性地看到了一面,认为现实中的“德”和“得”并非一目了然的那种因果关系,所以很多人会对这句话的注解抱有疑问。

当然,有德才有得,这是自然(道)的规律,我的注解也没错。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对于一个修“道德”的人来说,有时候暂时没有功名利禄恰恰是为了让你更安全,或是让你能有其它方面的“得”,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和认知。为了更好地体现这句话的普遍性含义,让大家一目了然,不存在疑问,于是在结合上下文进行重新认真思考后,我对这句话采用了下面的注解,以图体现出它的辩证性和协调性。

具备上德的人遵从本心、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能体现真正的德;下德的人,形式上不离开德(恪守形式上的“德”),因此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这样注解以后,我发现它更贴合下文的含义了。当然,我们注解过程中,并非为了注解而注解,而是为了总结概括实践和经验,以期能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其具有实用性和规律性。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做出的理解和注解,如果你有其它的见解,我们不妨“以文会友”,来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需开颅即可采集脑电信号

沿血管植入传感器,无需开颅即可采集脑电信号。5月4日,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取得成功。试验在猴脑内实现了介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对推动脑科学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此次试验由南开大学教授段峰团队牵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成。试验是在前期介入式脑机接口动物(羊)试验基础上取得的进一步成果,实现了介入式脑电信号从被动采集到主动控制的技术飞跃,突破了血管内脑电信号采集、介入式脑电信号识别等核心技术。

●试验 介入式脑机接口兼顾安全性、识别稳定性

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将脑电信号转换为控制指令,从而帮助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如脑卒中、渐冻症等与外部设备交互,提升生活质量。技术研究过程中发现,侵入式脑机接口创伤大,例如美国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侵入式脑机接口试验猴已有多只死亡;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易受大脑容积导体效应的影响,脑电信号长期稳定性差。段峰团队牵头研发的介入式脑机接口通过介入手术将介入脑电传感器贴附在猴脑血管壁上,无需开颅手术即可采集到颅内脑电信号,相较于传统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兼顾了安全性、识别稳定性。

此次试验的介入手术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吴东东团队操作完成。介入式脑电传感器通过颈静脉,进入矢状窦,到达猴运动皮层脑区。在术后成功采集并识别到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电信号,实现了动物对机械臂的主动控制。

段峰介绍,此次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脑内开展的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研究成果,促进了介入式脑机接口从实验室前瞻性研究向临床应用迈进,有助于推动医疗企业产业升级,通过医工结合打造高端医疗设备民族品牌,未来在脑疾病医疗康复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回顾 把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直接转变为计算机指令

去年6月2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介入式脑机接口在北京成功完成动物试验。那次试验的介入式脑机接口也是由段峰教授科研团队牵头,与上海某科技公司联合研发。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脑机接口、介入机器人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那次试验是国内首次在羊脑内实现介入式脑机接口,突破了介入式脑电电极、血管内脑电采集等核心技术,完成了支架、导管等神经介入器械产品研制,解决了传统侵入式脑机接口对脑区造成不可逆损伤的弊端,填补了国内介入式脑机接口领域空白,对推动我国脑科学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在不依赖外周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情况下,把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直接转变为计算机指令,控制外界设备。对于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脑机接口能够帮助他们独立控制外界设备,恢复部分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据段峰教授介绍,人体内血管的支架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及研究,已经拥有较高的安全性。事实上,通过介入式脑机接口这一方式,沿着血管植入传感器,可以连通并激活大脑区域,无需侵入大脑即可获得脑电信息。在动物脑内开展的介入式脑机试验研究,在改善人们因脑、脊髓、周围神经或肌肉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瘫痪患者的功能独立性,在治疗癫痫、睡眠障碍、帕金森病等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据段峰教授介绍,传统脑机接口分为侵入式脑机接口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侵入式脑机接口需要通过开颅手术或者钻透颅骨将脑电传感器植入脑内,如马斯克的Neuralink脑机接口需要直接从头骨植入,这可能会导致患者大脑的长期炎症。而非侵入脑机接口虽然对人没有伤害,但是脑电信号微弱,识别准确率和实时性受限。

段峰教授科研团队牵头研发的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只需要通过类似心脏搭桥的微创手术便可实现脑机连接。科研团队采用治疗中风的神经介入技术,通过静脉将脑电传感器植入到大脑运动皮层、视觉皮层等脑区后,神经支架膨胀,将电极挤压在靠近大脑的血管壁上,从而获取相应脑区信号。这一技术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颅骨钻孔或开颅手术即可获得脑电信号,整个手术植入过程可在两小时内完成。

●重视 “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工程项目

目前,脑机接口已被应用于医疗健康、状态检测、智能生活、国防安全等众多场景,被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众多发达经济体视作战略级科技。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未来10到20年,全球脑机接口产业将产生最多20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美国早在1989年就率先提出全国性的脑科学计划,并把20世纪最后10年命名为“脑的10年”,他们还在2013年提出被认为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脑计划”,旨在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推动神经科学研究、针对目前无法治愈的大脑疾病开发新疗法。

1991年,欧洲出台“欧洲脑10年”计划。2013年1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人脑工程入选“未来新兴旗舰技术项目”,并设立专项研发计划“人类大脑计划”,可在10年内(2013年至2023年)获得10亿欧元经费。日本脑/思维计划(通过用于疾病研究的集成神经技术绘制脑图),于2014年6月启动,计划开发脑图绘制技术,并绘制人类脑图谱。该项目在10年内受到共400亿日元的资助。

我国也高度重视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已将“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工程项目。中国科学院也于2022年初成立脑科学和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2023年2月,中国脑机接口产业联盟成立,将积极发挥政产学研用桥梁纽带作用,为我国脑机接口、脑机交互、脑机智能领域规划布局提供支撑建议,加强跨领域与行业交流,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探索,开展标准和测试研究,培育和构建产业生态,以便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

科学进程

为了解大脑,科学家至少花了200年

早在1924年,德国精神科医生汉斯·贝格尔(Hans Berger)就通过检测发现了脑电波,这意味着人的意识可以转化成电子信号被读取。此后,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开始出现,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逐渐成形。

当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雅克·维达尔(Jacques Vidal)在科学文献中首次用到“脑机接口”这一术语。1977年,他通过提取视觉诱发电位,完成了通过脑电对屏幕上光标样物体的控制,这是脑机接口最早的实验室实现形式,也意味着该技术的发展由设想进入了研究阶段。

如何理解脑机接口的概念呢?要从我们的大脑谈起。它是人体的控制器,主要由神经元组成,数量多达860亿个,可以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的存在之一。大脑神经元对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和转发,神经元之间通过级联方式形成网络,这些网络进一步形成更复杂的交联网络。通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外周神经系统连接身体的感觉、运动、语言等信息收发器官,实现身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互。

而脑机接口则由“脑”+“机”+“接口”组成,简称为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s),指的是将人脑与外界具有处理或计算能力的设备(比如电脑或其他装置)实现连接,进行直接通信的方式。

我们的大脑复杂精密但又极度脆弱,一点疾病就可能让人束手无策。为了理解大脑,科学家们至少花了200年时间。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蒲慕明所述,现在我们对神经细胞如何处理信息了解得很清楚,但是对整个大脑复杂的网络结构了解仍不多。“到底是什么原理使得神经细胞在某种情况下发生某些反应,我们并不是很清楚;还有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我们对各种情绪的感知,还有一些高等认知功能——思维、抉择甚至意识等,理解得比较粗浅。”

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我们就可以全面地解析认识大脑了。同时,它也是神经修复领域最有潜力的诊疗工具,对于治疗神经功能损伤引发的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脑机接口技术迎来大爆发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科学家们不仅研发了可行的脑机接口系统,还定义了几种主要范式,实现了脑机接口技术真正的破冰,这些范式至今仍在采用。

1988年,法韦尔(L.A.Farwell)和唐钦(E.Donchin)提出了著名的脑机接口范式——“P300拼写器”,该范式通过检测电位输出目标字符,帮助瘫痪病人与外界进行通信和交互。

1992年,埃里希·萨特(Erich E. Sutter)提出了基于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系统。这是基于视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范式首次被应用于临床,帮助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又称“渐冻症”)患者以高于10个单词/分钟的速度向外界传递信息。

1998年,埃默里大学的研究员菲利普·肯尼迪(Philip Kennedy)首次将脑机接口装备植入人体,使用无线双电极获得了高质量数据,实现了对电脑光标的控制……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10年,在机器学习算法和脑电信号处理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脑机接口的技术迎来大爆发。大批多元化范式涌现,如视觉BCI、语言BCI、情感识别等;消费级脑电传感器和脑机接口系统问世,不仅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得到快速推进,非医学领域如情绪识别、虚拟现实和游戏等方向上也出现了尝试与探索。

用意念“手写”,准确率可达99%

当下脑机接口的研究进展如何,又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2021年,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首次破解了“与手写笔迹相关”的大脑活动,其开发出的皮质内脑机接口系统,让研究受试者(因脊髓损失瘫痪)每分钟可以打出约90个字符,是以往利用此类脑机接口打字记录的两倍多,并且在线原始准确率达到了94.1%,自动更正后的离线准确率超过了99%。

以往,脑机接口的主要功能是恢复患者的“运动技能”,比如借助脑机接口设备操控机械臂抓取物品、移动电脑光标、点击字母输入等。而这位65岁的受试者“想象着用笔在纸上写字”,此时其大脑中植入的电极检测到了他试图写字的活动,算法会对每个字符对应的模式进行解码,并转化成可在屏幕上显示的文本。

相关论文登上Nature(《自然》)杂志,封面上还展示了用脑控“手写”出的字母。

2014年,脑机接口领域的学术奠基人米格尔·尼科莱利斯(Miguel Nicolelis)为一位瘫痪少年做了一套“机械战甲”,让少年用大脑控制机械外肢,成功为巴西世界杯完成了开球。

在运动辅助上,还有一些非植入式脑机技术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2019年,BrainCo做出了全球第一款脑控机械义肢产品——智能仿生手,通过采集残疾人残肢末端的肌电神经电信号,用深度学习的算法来还原残疾人的运动意图,并让假肢执行相应的动作,做到“手随心动”。并且,用户不需要做任何的手术,直接在残臂上布上一群高通量的信息采集器,采集他的肌电和神经电。

应用

有望帮助航天员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

早在20多年前,清华大学就对于无创脑机接口(非侵入式)进行了研究。当时,航天员上天之前,都需要进行耐力方面的特殊训练,目的是使受训者在接受转动、旋转、失重和超重等刺激时,不会发生眩晕和错觉症状。在太空环境适应训练中,航天员训练最多的是离心机,因为离心机高强度的刺激环境,在训练中人常常会来不及喊停便陷入眩晕。来自清华大学的团队负责在离心机实验环境中检测受训人的大脑意识状态,通过脑机接口系统分辨出受训人是否清醒。这种基于脑电状态来评价人的精神状态,并基于用户需求给予特定反馈的技术,形成了多类应用——开发更为轻便的可穿戴设备,应用在冥想、放松、睡眠等健康场景以及专注力、智能玩具、艺术装置等教育或消费类场景中。

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展,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也日趋复杂。为了突破双手操作的限制,中国航天员已经开始试验一种脑机交互技术。

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中,我们的航天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试验。航天员戴上脑电帽后,还要涂上导电膏。当导电膏从脑电帽的小孔内注入以后,导电膏里的细粒就可以填充在接触面的缝隙里,相当于增加了采集脑电信号的触头和头皮的接触面积,可以让脑电帽更好地采集到头皮的脑电信号。准备好后,航天员完成了视觉刺激实验、运动想象实验,还通过意识控制拼写。

我国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进展

2022年初:中国科学院成立脑科学和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2022年6月25日:我国首次在羊脑内实现介入式脑机接口,突破了介入式脑电电极、血管内脑电采集等核心技术,完成了支架、导管等神经介入器械产品研制,解决了传统侵入式脑机接口对脑区造成不可逆损伤的弊端,填补了国内介入式脑机接口领域空白。

2023年2月:中国脑机接口产业联盟成立,为我国脑机接口、脑机交互、脑机智能领域规划布局提供支撑建议。

2023年5月4日: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取得成功。试验在猴脑内实现了介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三条技术路线

●侵入式脑机接口

需要通过开颅手术或者钻透颅骨将脑电传感器植入脑内,可能会导致患者大脑的长期炎症。

●非侵入脑机接口

将设备覆盖在头皮上,虽然对人没有伤害,但是脑电信号微弱,识别准确率和实时性受限。

●介入式脑机接口

沿着血管植入传感器,可以连通并激活大脑区域,无需侵入大脑即可获得脑电信息。

整合:朱林

文图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北京日报、《瞭望》新闻周刊等

转自:https://www.sohu.com/a/673402119_161795

脑机接口的新突破

谈及脑机接口,外界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马斯克让猴子实现“意念打字”的场景。不过,最近让外界惊艳的,是来自中国的团队。

5月4日,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获得成功,该试验在猴脑内实现了介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这对推动脑科学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此次试验由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突破了血管内脑电信号采集、介入式脑电信号识别等核心技术。从视频资料来看,这只手术后的猴子,只需要“想一想”,就能让机械臂把食物送进口中了。

这项技术在医疗、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空间非常广泛,如可帮助脑卒中、渐冻症等患者康复,甚至未来能将人类的思考、意识、记忆存储下来。这一系列听起来非常神奇的成果,已经开始实现。一些科幻大片里的场景,也许距离我们没有那么遥远。

介入式脑机接口的突破

脑机接口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目前脑机接口主要有3种,包括侵入式脑机接口、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和介入式脑机接口。由“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及科学家团队创立的Neuralink,就是少数从事侵入式脑机接口研发的企业代表。

不过,侵入式脑机接口创伤大,例如Neuralink公司侵入式脑机接口试验猴已有多只死亡,该公司的人体试验也迟迟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许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易受大脑容积导体效应的影响,脑电信号长期稳定性差。而介入式脑机接口是通过微创介入方式,将血管穿刺小口,通过类似心脏支架介入的微创手术实现脑机连接。这种方式的创伤较侵入式脑机接口更小。

此次段峰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是通过介入手术将介入脑电传感器贴附在猴脑血管壁上,无需开颅手术即可采集到颅内脑电信号,兼顾了安全性、识别稳定性。

段峰长期从事脑科学、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实际上,上述3种脑机接口方式,他都尝试过。

早在2014年夏天,段峰研究团队在南开大学就完成了“脑控汽车”的试验。试验人员头戴装有16个采集点的脑电信号采集设备,通过脑电信号对一辆装有计算机处理系统、车载电控单元等装置的汽车进行“发号施令”,汽车在人脑的操控下能够准确执行启动、直线前进、直线倒车、刹车、车门上锁或解锁等规定指令。据介绍,该成果在国内首次实现人脑驱车及脑电信号与汽车系统的“联结”,这有望彻底改变“手”“脚”并用的驾车模式,让肢体残障人士的“驱车梦想”不再遥远。

段峰团队还在大鼠身上做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的试验,可以实现“人想往左,大鼠往左;人想往右,大鼠往右”。在这之后,团队对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情况也非常了解了。

“这种试验实时性、信号稳定性、准确性都很好,因为是在脑内,没有外界干扰,但它的伤害性很大,老鼠做完试验以后,还有其他后期的一些影响,我就没有在这条路上再往下走了。”段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我就在想,怎么能找到一个识别脑电交流信号准确、伤害性又小的方式,那就只有在血管内。用这种方式,能测到脑电信号,又没有做开颅手术,没有伤害脑。”

在羊身上完成了介入式脑机接口动物试验后,团队才开始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试验。
不过,若要将技术应用到临床,实现产业化,可能还需要走较长的一段路。这涉及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人员匹配、法律法规建设等一系列配套建设。

“在临床上,我们没有先例,并且还有未来人体试验、志愿者审批等一系列问题。这不单单涉及技术,是一个综合体。”段峰说道。

目前,国内外都在围绕脑机接口技术进行争夺。全球已有多家企业完成脑机接口动物试验,其中包括Neuralink、BrainCo和Synchron等。我国也有多项成果,如2006年,清华研制成功脑机接口系统可用“思维”踢足球;2014年,我国首次成功在脑中植入电极用意念控制机械手臂;2021年,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的“Enhance decoding of pre-movement EEG patterns for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研究论文,被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授予“CHINA TOP cited paper award 2021”,该奖项旨在表彰研究人员发表的最具影响力的论文。

在未来,我们有可能实现“人脑中植入芯片”吗?

段峰认为,这个设想不是卡在技术上,而是面临资金、政策、法律法规、伦理等方面的约束。“这种试验非常烧钱,可能数亿元都不够。还需要人才的适配,这不是看你毕业985、211、发多少SCI论文,而是需要具有工程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在人脑中植入医疗器械现在已经不是禁区,当下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产品,只是在于植的东西是芯片还是其他?”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他也认为,从技术角度来说,在人脑中植入医疗器械是可能实现的,但核心的是要考虑伦理、安全性、使用目的等方面的问题。

心玮医疗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为本次试验提供了设备技术支持。在张涵看来,若要促进脑机接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方合作非常重要。“这次试验涉及采集信号的仪器、解码信号的仪器、算法等,也涉及医学、生物、计算机、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大家共同把交叉学科做起来。基础研究对我们产业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话,产业方能做的事情就很受局限。”

他也直言,目前从产业端来说,国内外可能还谈不到成熟的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因为大家都在探索阶段。

“除了脑机接口,我们也有很多其他项目,这些项目不是每一个都能孵化出成熟的、具有很强商业化和盈利能力的产品,但哪怕10%、20%的项目能够孵化出来,这对于支撑公司长期盈利和发展的意义都巨大。”张涵说,“我们选择脑机接口,因为它跟我们有很多契合点。其器械使用跟我们现有的神经介入产品高度相关,我们的机器人研发团队,也可以在技术上做一些支持,在这项试验上,参与试验的所有人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

科幻大片场景并不遥远

实际上,段峰不仅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见长,在人工冬眠、记忆移植、飞行器制造等方面均有研究成果。

2022年8月,由段峰团队自主设计研发、国内首款垂直起降喷气动力飞行器在天津试飞成功。据他介绍,传统小型旋翼飞行器载重小,而载重大的直升机起降需要开阔地形。此次试飞的垂直起降喷气动力飞行器,可以解决这两大难题,未来有望应用于空中人员运送领域,比如复杂地理环境救援、城市急救等。

段峰团队还成功实现了让大鼠体温降24℃进入冬眠状态,并且持续24小时,时间是国外小鼠试验的3倍。对于未来人体“冬眠”的需求体现在哪里,他提到了航天事业的应用场景。

最早,欧洲航天局(ESA)曾提出一个从地球一路“睡到”火星的载人探测概念——宇航员冬眠。一般情况下,从地球到火星需要飞行180天左右,宇航员通过服用一种特殊药物进入“麻木”的冬眠状态,随之舱室的亮度变暗、温度大幅度降低以将宇航员身体“冷却”。

这不由让人们想到电影场景:宇航员躺在冬眠舱中,心脏每分钟只跳动3次,体温徘徊在2.78℃,他们在途中只需要摄入最低限度的资源,最后在适当的时候醒来……

“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一点点做,然后把所有东西串起来,就像下围棋一样,最终形成一个体系。”提到自己的众多研究成果,段峰说道。

他特别提到两点,科学研究国际化、科研成果产业化。

“我们在努力获取一手信息:国际在做什么,我们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怎么适应中国,怎么差异化发展;产业化方面,我们通过引进消化前沿技术,建立适合国内产业发展的技术,比如实现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替代,把价格降下来,普惠更多人群。”段峰说道。

他还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使用相关产品或技术的用户多了,第一手的临床数据才更充分,然后再根据企业发展面临的需求,研发新产品,促进科研提升。“这是一个双向循环,有技术链和产业链,两者结合,是双链条体系。在这个前提下,会源源不断有新鲜的、颠覆性的东西出来,并且可以落地。”

段峰认为,他可能更像一个“投资人”。“但我投的不是钱,是培养学生,把机会给他们,让他们从事高精尖的技术研发,培养一批‘产业人’,把技术落地,变成产品。”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9期)

转自:https://new.qq.com/rain/a/20230516A05KNA00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这几天连续注解了《易经》中的涣卦升卦临卦巽卦剥卦,注解过程中有颇多体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回想起来,我的注解思路还是依照老子《德经54》的方法: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二、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简单点来说就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融合前人的思想,并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来进行类比推算,从而得出《易经》爻辞中的道理。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天人合一。注解时最好选择白天,选一个能看到天的桌子,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如果你的思想是正面的,天一般是明朗的;如果思考偏离了正道,入了邪念,天一般会阴沉下来。这听起来有些迷信,但这里我这几年学习的一个经验和诀窍。通过这个技巧,我们可以慢慢地导入正念,以德与天合,从而做到天人合一。

《易经》本来就是一门天人之学,虽然它深奥难懂,但是掌握到了方法,学起来还是会比较顺利的。学习《易经》之前,要先学一些国学基础,如《论语》《帛书老子》《素书》《三略》《鬼谷子》《孙子兵法》等传统中国国学。因为这些圣贤的学说,无一不出自《易经》,《易经》是名副其实的大道之源。我们采用逆流而上的方式来攻克《易经》,相比一开始就直奔《易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础打好了,房子才能建得高。

虽然《易经》只学了不到一年,但从中的收获却是非常多的。学海无涯苦作舟,觉得自己还是要有能吃苦的精神,坚持把这些国学学好,最终能学以致用,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齐景公说:“讲得好!诚然,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有粮食储备,我能吃得上吗?”

孔子去齐国的时候,已经是齐景公晚年,当时齐国和晋国争霸,齐国败。战争的失败,令已年入黄昏的景公心灰意冷,加速了他的死亡。

当时景公失政,大夫陈恒制政,且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弑君篡国之祸,齐景公死后没多久,田氏代齐。

这段对话的历史背景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当时田氏崛起,景公大权旁落,齐国已经是“君不君,臣不臣”,所以孔子告诫他“君君臣臣”,君臣关系要正名,君要守君道,臣要守臣道。

第二,齐景公迟迟不立太子,于国于家都很危险,所以孔子告诫他“父父子子”,早立太子,理顺父子关系,稳定朝政。

最后,我们再回到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大背景。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中后期。当时的封建时代,不是占山为王,而是周天子分封,周天子将自己管辖的土地分给其他人,就是等于给了这个人一个王的位置,而这个人也会对周天子承担一个作为王的义务,从二者关系上来看,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不是单纯的领导和下级的关系,由此不难看出君臣关系是契约关系。

当是时,周天子权威受到各方面挑战的时代,各种越礼的现象不断发生,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君要有君的样子,遵守君的行为规范;臣要遵守臣的行为规范;父子都应该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同时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履行好各自的义务。在其位,就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跟孔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你明白了“君君”,那什么叫“不君”呢?我举个《左传》里的故事,晋灵公就属于不君的例子。

他厚敛民财盖宫墙,还加很多装饰;他站在高台上用弹弓崩人,观看人家来回躲避取乐;厨师给他做熊掌有点生,他就杀了厨师,还放在竹筐里让妇人拉着招摇过市,吓唬老百姓。这何止是“不君”哪,简直是突破了做人的底线。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8148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