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古同“否”,表示疑问、未定)(古同“悦”,高兴,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智”的古字。智慧;才智)而不(怒,怨恨),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勤奋学习并且经常练习钻研,是否也是值得高兴的呢?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是否也是感到快乐的呢?别人不智慧却不怨恨,是否也是君子所为呢?”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tì,通“悌”,敬重兄长),而好犯上者,鲜(确实)!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爱;相亲。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之本与!”

孔子说:“其为人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但是喜欢犯上的人,确实少!不喜欢犯上,但是喜欢忤逆为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君子应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自然产生了。孝和悌,就是仁的根本!”

子曰:“巧言(美好,善)色,鲜矣仁。”

孔子说:“用动听的言语和伪善的面目取悦于人,确实很少有是仁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划。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同“尔”,代词,你或你的)(fǒu,古同“否”,表示疑问、未定)(诚心尽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你是否做到诚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你是否做到诚实守信呢?先生所教是否做到反复练习钻研呢?”

子曰:“(引导,指引;通“导”)千乘之国,(谨慎,不怠慢)事而(诚实守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领导千乘之国,谨慎行事且诚实守信,节约用度且爱护百姓,征集百姓从事劳役时不夺农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尽孝,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谨慎行事且诚实守信,广泛关爱大众,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完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则用来学习文化。”

子夏曰:“(尊重,崇尚)(有才德的人,人才)(轻视,轻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尊重有才德的人,不看重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国君,能以身尽职;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虽然他说没有学过这些道理,我也必定认为他学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鄙陋,见识浅少)(保持)忠信(忠诚信实),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怕,畏惧)改。”

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坚持学习就不会闭塞浅陋,保持忠诚信实,(并且认为)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慎重地对待死去的先辈,追思先辈的业绩和恩德,民风民德就会归于淳厚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此,这)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先生到这国,一定能了解到该国的政事,是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先生是凭着这些良好的道德得到的。先生的求取的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取的办法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观察他的行为;经过多年都能够坚持父亲教导的处世之道,可以说是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遵从;遵照)之,有所(无所类同)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说:“礼的作用,贵在实现“和”,先王治国之道的高明之处即在于此。无论大事小情都遵从礼法,没有类同是不行的;明白“和”的道理且追求与人“和”,但不用“礼”进行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于(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言可(履行,实践)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尊奉,尊崇)也!”

孔子说:“诚信,近乎公正合宜,说的话才可以履行啊!恭敬,近乎礼仪规范,以远离耻辱啊!因为不失其亲密的原则,也可以尊奉啊!”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靠近;走近;趋向)有道(以)(使位置正;使不歪斜)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所不求安逸,勤敏做事且谨慎地说话,靠近有道之人以纠正自身,可以称之为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奉承,献媚),富而无(傲慢,骄矜),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但不奉承献媚,富有但不傲慢骄矜,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不如像那贫穷却能保持快乐,富有却能谦逊好礼的人啊!”

子曰:“不(忧虑,担心)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对自己不了解,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本经阴符七术-损兑法灵蓍

(损,减也)(通“锐”,锋芒)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偶然)(选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

减少和显现锋芒,是危机之时的决策。事情有偶然,选择有成功和失败,危机的动向,不可不观察。

故圣人以无为(等侯)有德,(句首语气词。无义)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兑之。(观察)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言辞;文辞;言语)

所以圣智之人用无为的方式等侯从对方处获得信息,观察对方的言辞是否符合事情。显现锋芒是因为了解对方,减少锋芒是为了方便行事,要时而减少锋芒时而显现锋芒。经观察后发现不可为的,圣智之人就不再为这个言语。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所以聪明人不会光顾着自己说话而忽略别人言辞中的隐含信息,因而能够做到言辞不繁乱并且思想不空虚,志向不紊乱并且意愿不偏邪。

(判决罪人,断狱)其难易而后为之谋,(依靠;凭借)自然之道以为实。

判断事情的难易然后为之谋划,依靠自然的规律来作实际努力。

圆者不行,方者不(达到、安住),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说讲)。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

如果能够使对方的圆通之略不能施行,使对方的方正之略不通达成,这叫做“大功”。对要说的话进行增益、减损,都是为了言辞能够恰当地表述出来。用“分发威力”、“散除威势”的权变,以显现出锋芒的威力,这危机才能为之解决。

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谿。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所以善于减少和显现锋芒的人,他处理事情就好像挖开千丈高的堤水,又好像从万丈的谿谷上向下滚动圆石一样。而能够做到这个的,是其所造就的形势使人不得不如此。

本经阴符七术-转圆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而通心术。

转圆,是说要像转动圆珠一样源源不断地产生计谋。要想源源不断地产生计谋,必须具有圣智之人的思想,从而推究出不可估量的智慧,进而通达思想的方法。

而神(引导、指引)混沌(也写作浑沌,中国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义;意思)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正确的道理),以观神明之域。

而精神引导是经由混沌和合为一,用变化的视角来论说万物,说话的意义也就会无穷。智慧、战略、计策、谋划,具有各自的形体容貌,有的圆通,有的方正;有的运用阴,有的运用阳;有的给人带来吉祥,有的给人带来不祥,这是因为事情的类别不一样。所以圣智之人怀着这个思路进行运用,(在处理事情时)像转动圆珠一样产生无数计谋以求与事物状况相吻合。所以以创造演化(的自然界)为出发点,其动作无不包含正确的道理,以此观察到神明的领域。

天地无极(无穷尽;无边际),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

天地是广阔无边的,人世间的事是无穷的,各以其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看清楚对方的计谋之后,必能推知事情最终的吉凶成败。

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才能)(辨别)

转圆,有的转化为吉祥,有的转化为不祥,圣智之人以“道”的运行规律来推知存亡,然后知道通过转圆才能够从中辨别。

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同“措”,处理,安排)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圆通,用来让彼此话语投机;方正,用来措置事情。运转变化,是为了察看对方的计谋;接触外物,是为了察看对方进退的意愿。只有彼此都看到了契合点,才能抓住重要环节与对方说的话相接引。

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清静;安静;庄重;严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

散除威势,是由精神使唤的。运用此法,一定要瞅准对方的空隙后再采取行动。威力安静地在内心积聚以至旺盛,再顺着对方的空隙而进行,则对方的威势可以散除。这散除威势,思想要虚空且志向要充溢。

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衡量)(数,计也。谋划),乃(可、能够)揣说图事,(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量,尽可能)圆方(谓随物赋形,或方或圆)(同时;同样;一起)短长。

意愿衰弱则威力丧失,精力和精神不专一,其表现在外的言语就会多变。所以要看对方的意志进行衡量谋划,才能够揣量游说、图谋事情,尽可能随物赋形,同时要扬长避短。

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

没有空隙则不能散除威势,散除威势,要等待对方出现空隙而后采取行动,一旦行动就能使对方的势分散。

故善思间者,必内(娴熟;精通)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所以善于思考对方空隙的人,必须在内精通五气(的运用),在外要观察对方的虚实,行动但不会失去分散对方威势的实效。行动则要紧随对方的意愿,以了解对方的计谋。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所谓势,是利和害的决策,是权变的威力。势落败的,是因为不能以精神安静地观察!

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安定,稳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阻挡 [某人或某事物] 的通路);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分发威力,就是精神的覆盖。所以要安静意愿、稳固志向,精神归集后将其释放,则威力覆盖得就更加强盛。威力覆盖得强盛,则内心坚实。内心坚实,则威力分发之后就没有人能够阻挡;没人能够阻挡,则能够通过分发给对方的威力来动摇对方的势,如天覆万物那样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以己方之实去攻取对方之虚,以有威力去攻取无威力,就像用镒来称铢一样轻而易举。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弯曲)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因此只要我们一行动,对方必定会追随;只要我们一倡导,对方必定会应和;先弯曲一个手指,然后依次察看剩下的;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会显现出来,没有一个能隐而不现的。

(详究,考察)于唱和,以间见(泛指缝隙;空隙 );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

详究彼此一唱一和的谈话过程,通过隐而不见的蛛丝马迹去寻找对方的空隙;待对方的行动变得明晰之后,而我方的威力就可以分发出去。将要有什么行动和变化,必须先修养志向、隐伏意愿并暗中观察对方的空隙。

知其固实者,自(犹教之。教育,培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知道稳固和充实自己的,是懂得自我教养的人;谦让己身的,是懂得教养他人的人。所以能够做到精神长存而进击之势毫不显现,才是可为的形势。

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螣蛇

(充满;充实;填塞)意者,气之虑也;心(要;需要)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通“公”,公开)不可间(缝隙;空隙)。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背离;违背),神自得矣,得则(聚集,集中)。

充实意愿,就是气的思虑;思想需要安静,思虑需要深远。思想安静则神明丰富,思虑深远则计谋容易成功;神明丰富则志向不会紊乱,计谋成功则即使公开也没有空隙可乘。意志和思虑安定则思想得以安详,思想得以安详则所作所为不会背离,精神自然具备,具备精神则能集中精神。

识气(指辨别人的气质、品性和本质的能力。在古代文化中,气是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也包括人的道德品行和修养。通过观察和感知他人的言行举止、态度和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我们可以逐渐了解他们的气质和品性)(托付、依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同“伸”,舒展开)心术,守(真诚;诚实,情感真切)一而不(改变),待人意虑之交会(交往,会合),听之(侦察、探察)也。

识气依附在表面,奸邪之徒就会得以乘虚而入,阴谋诡计就会得以迷惑我们,所说的话也不经过思想了。所以伸展思想的方法,是坚守真“一”而不改变,等待与他人意愿和思虑的交往,对听到的内容进行探察。

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聚合),则听不(详细,周密)矣,(侦察、探察)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假借为“处”)(同“伸”,舒展开),虚而无实。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计谋,是存亡的关键。思虑不能聚合,则听到的情况就不会祥细,探察就没有收获,计谋就失败了,这样就会导致意愿无处伸展,(思想)空虚而不充实。所以计谋的思虑,务必在于充实意愿,充实意愿则必须从思想的方法开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往,朝某方向走,到…去)(古作“大”,大的,广大的)虚,待(泛指神灵)往来。

无为并且追求安静,五脏之气调和通达六腑,精神、魂魄各安其所而不动,才能做到用内心去看,反向着去听,使坚定志向。思虑到广大而虚空的境界,等待与精神(灵感)往来。

以观天地开辟(指宇宙的开始。古代神话,谓盘古氏开天辟地),知万物(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造化,(观察;知道;了解)阴阳之终始,(推究)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暗中察看)(yǒu,窗户)而见天道(自然规律),不(见,视也)(出君下臣名曰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没有固定的方向、处所、范围),而神宿矣。

通过观察天地的开辟,明白了万物的创造和演化,了解阴阳的终而复始,推究出人间事物的政治原理。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不暗中察看窗外就能看见自然规律;不用看就可以对下发出指示,不用做就可以达到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以道推知(道知)”。以此可以通达神明,应对于万事万物,而精神亦来宿于此矣。

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泛指畅通)也。有所欲,(有志;立志;专心)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修养志向,是因为心意的思考不畅达。有所欲望,就会立志思考(以满足欲望)。志向,是被欲望所驱使的。欲望多了,思想就会涣散;思想涣散了,志向就会衰弱;志向衰弱了,思考就不能畅达。

故心气一,则欲不(犹疑不决,不知道往哪里走好);欲不徨,则志意(犹意志)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

所以心意得“一”,则欲望就不彷徨;欲望不彷徨,则意志就不会衰弱;意志不衰弱,则思考的道理就会通达;道理通达则和气通畅,和气通畅则胸中就不会有乱气烦扰。

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古义为职责本分,职务范围内应尽的责任)明矣。

因此对内要修养志向,对外要了解他人。修养志向则思想通畅,了解他人就可以做到知人善任。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者,体之充也。指人的元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习惯、熟悉),以知其所能。

将要把这个方法用于某个人,必须先了解这个人是如何修养元气和志向的,了解他气的盛衰,而且要看他如何修养他的志气,观察他的习惯,以了解他的才能大小。

志不养,则心气不(安定,稳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勇敢、勇武);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检验、对照或查考)(领悟;理解)不一。

志向不修养,则心意就不会稳固;心意不稳固,则思虑就不通达;思虑不通达,则意志就不坚实;意志不坚实,则应对就不勇敢;应对不勇敢,则志向就会丧失且心意就会虚弱;志向丧失且心意虚弱,则丧失其精神;精神丧失则会恍惚,恍惚则会导致参悟和理解不能得“一”。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在修养志向的开始,务必要先安定自己,自己安定则意志坚实;意志坚实则自身的威势不会分散。神明常固守于心,才能分散别人的威势。

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

(旺盛;兴盛)神者,(内,里面)五气(指五脏所化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神为之长,心为之(通“释”,放出;释放)(道德,品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为之(重要,重大),养神之(道理;方法)( “之于”的合音)道。

旺盛精神,是因为体内包含有五气,精神为五气的统率,思想为五气的释放,品德为五气的重大,蓄养精神的方法就是归之于“道”。

道者,天地之(起点、开始)(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里的意思为“对立统一”)(开端,头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神明二字要单独的看,首先是“神”。神是人的本质本源,有神故有心,有心故有思维,然后才有生命活动。明,则是明白透彻。神明的本意是指有人修炼到了很高的程度,内外如一到了彻底的境界,神直接体现在人的思维言行中)(水流所从出的地方),一其化端。

道,是天地的起始,“一”是道的开端!万物是由道创造,天地是由道产生。“道”包含恢弘无形的化育之气,它先于天地而生成,我们不能看出它的形态,不能叫出它的名字,只能称它为“神灵”。所以“道”,是神明的源头,“一”是其变化的开端。

是以德养五气,心能(找到)一,乃(发生,呈现;产生)(方法;策略)。术者,心气(心意,心思)(引导,疏导)(由,自也)舍者,神乃为之使(使唤;役使;支使)九窍(指耳、目、口、鼻及尿道、肛门的九个孔道)十二舍(即中医的十二脏: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主宰;主持)也。

因此品德涵养五气,思想得到“一”,才能产生方法。方法,是心意的引导,所自释放处,精神就会为之所支使。人体的九个孔窍和十二舍,是气运行的门户,是思想的主宰。

(生命)受于天,谓之真人(亲身和活着的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意识、感觉)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生命受自于天,称之为真人;真人,与天和合为一。通过内心的修炼而知“道”的人,称为圣智之人;圣智之人,通过类推的方法来知“道”。

故人与一生,出于物化。知类在(指耳鼻目口等器官之孔),有(地方)疑惑,通于心术(用心思考,认知事物的方法),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一定;务必)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所以人和“一”同生,出于万物的造化。人了解各类事物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有地方存在疑惑,通过思想的方法来通达。如果思想没有掌握方法,那必定有不通达的地方。通达之后,五气得到蓄养,这时务必要释放精神,这就叫做“化”。能化有五气的,是依靠志向、思考、精神、品德,其中精神是“一”的主导者。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谐;协调),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和,跟)天而(符合,不违背)道,执一而养产万类(万物,多指有生命的),怀天心(天意)(施行;实行;推行)(恩泽、恩惠)(培养,修养)无为;(仰赖、凭借)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做到安静、平和就能养气,养气能使得五气和谐,那么志向、思虑、精神、品德就不会衰退。四面充满威势,我们就能无所不为,威势积存后释放,就叫做神化。神化归于身,称之为真人。真人,跟随天且行为合乎道,秉执“一”来养育和产生万物,心怀天道思想,施行恩德,修养无为(之道);凭借包容他人的志向、思虑、思考、意愿,来施行威势的人。

(通“仕”,作官)者,通达(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神盛,乃能养志。

作官的人,通达这个“精神旺盛”,才能修养志向。

鬼谷子-中经

中经,谓(救济;后作“赈”)(奔赴;趋向)急,施之能(直言曰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同类,辈)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古代男子的美称)遭世异时危,(指示代词。泛指某人;有的人)(在)(依靠;凭借)免填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忧惧;忧伤的样子)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中经,说的是赈济穷困和趋人之急;能做到这一点的,一定是那些能够直言、品德醇厚的人。拯救他人于拘泥固执,穷困之人不会忘记你的恩德。能够直言的人,同样善于广施恩惠。那些对人施行仁德的人,遵循规律。而拯救他人于拘泥固执的人,能够豢养、驱使小人。士人在世道动乱、时局危急时,或许应当凭借智慧免遭坑害;或许应当戕害能够直言者;或许应当放弃仁德并成为一方雄主;或许应当压制拘系有罪者;或许应当在忧惧之中明哲保身;或许应当在失败连连中自强自立。

故道贵(控制;制服)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生活,生存)。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郄,同隙。空隙;裂缝)”,“(缀,连也;连结)去”,“(回转)语”,“(捕捉)心”,“守义”。《本经》(通“记”,记录,记载)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所以方法贵在制约别人,而不贵在被别人制约。能够制约别人的人,便把握了主动权;受制约于别人,便失去了生存空间。所以,要能“看见外形能判断仪容、摹拟体态能推知神情”,要能“听到其说话就能听出弦外之音”,要能“善于解除世仇和利用空隙挑拨争斗”,要能“善于连结远离权力中心的人”,要能“使用回转的方式说话”,要能“捕捉能人异士的内心”,要能“时刻谨守做人的道义”。《本经阴符七术》记载的,记载了规律和技巧,其变通的要点都在《持枢》、《中经》中。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根据)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放纵;恣肆)僻;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之。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就像在占卦时看到卦爻就可生出吉凶一样;可以从根据外形仪容、体态神情等方面探知他的内心世界。有操守的人,眼睛不看非礼的东西,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言谈必以《诗经》、《尚书》的道理为依据,行为不放纵和邪僻;他们以道为形体,以德为容颜,(行为举止都遵循道德的要求,)神情端庄,面容温和,难以从体态神情去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是遇到这种,就赶快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情况,堵塞空隙,悄悄地离去。

“闻声知音”者,谓声气不同,恩爱(指深厚的感情)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征、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伤心,哀痛),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抵触;不顺;违背)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所谓“闻声知音”,就是人与人如果言语不合、意气不投,彼此间的感情就不会相通。所以(就如同在五音中)商与角两不相合、征与羽不相配一样,能够主导四音的,那只有宫音了!所以音声不和谐,听起来就会伤痛,所以声音有散、伤、丑、害之音,直言的话来必然被抵触而难于入耳。虽然彼此都有美好的行为、高尚的名誉,也依旧不能像比目鱼和比翼鸟那样密切合作。这就是因为意气不和、音声不协调。

“解仇斗郄”。解仇者,谓解(通“累”,缠绕,困住)(藏匿,隐蔽)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也;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郄无极大,御无极大,则皆可胁而并。

“解仇斗隙”。所谓解仇,是说要调解纠缠已久的隐匿之仇,使双方和解;所谓“斗隙”,则是寻找空隙挑拨两强相互争斗。强大的双方因为产生空隙而争斗,对胜利的一方,宣扬其功业,壮大其声势。对于弱势的一方,则哀叹他的失败,伤害他的自卑,玷污他的声名,侮辱他的祖宗。所以胜利者听到人们称赞他的功劳和声势,便只知道向前进攻不知道后退;而处于弱势的一方,听到人们哀叹其失败,看到自己被伤害,就会奋发图强、拼尽全力,忘死而战。空隙无极大,抵抗就无极大,则双方都可以被我们胁迫和吞并。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相近、差不多)引验,以结往,(通“盟”,结盟)款款(诚恳;忠实)而去之。

所谓“缀去”,说的是向即将离去的人倾吐挽留他、关心他、赞美他的话,令他人走了还十分留恋我们,以联接彼此的关系。所以对将要离去的忠贞守信之人,要称赞其德行,鼓励其志向,言辞中鼓励他此去仍然可有所作为并且流露出希望他重新回来的意思,期待再次与其将来有一天能欢喜相会。再引证别人差不多的事例来验证自己的话,以表明今后还要与他结交和来往,诚恳地结盟之后彼此分手而去。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学识广博而驳杂)之人。

所谓“却语”,是说要在暗中观察、窥伺他人的短处。所以话说多了必然会有失误的地方,从而暴露出很多短处。认识其短处,并将它与事实相验证。必要时,震动他犯了什么忌讳,训示他犯了当时哪条禁令,等其恐惧害怕的时候,然后再以诚信来结交他,安抚他的恐慌之心,把以前说过的话柄埋藏在心里,退到背后去挟制他。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有见识、经验丰富的人,以免自己有把柄被对方抓住。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通“仿”,相似)(效验,灵验)之道,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摹仿;师法)之于人,(证据;凭证)去,(随意,随便;任意)其前,(通“悟”,理解,明白,觉醒)归诚于己。遭淫酒色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认为,以为)可观漫澜(无边无际貌)之命,使有后会。

所谓“摄心”,说的是碰到那些喜欢学习、富有才艺的人,就要为他们扩大宣传,使他的名声传到远方。相似灵验的方法是,惊叹他的奇才异能,对方就会与自己心连心。在别人面前摹仿他,以他过去的成功案例作为证据,任意地拿一两件出来摆在别人面前,他悟到后就会更加诚心地归附于自己。遇到放纵酒色的人,就要对他采用一些方法;先用音乐触动他,使他认识到这样下去必然早早步入死亡的深渊,从而产生生命短促的担忧。然后我们再喜形于色地描述一些他未曾见过的美好事物,最终使他认为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广阔美好人生,使他对我们感激倍加,希望与我们再相会。

“守义”者,谓守以仁义,探心在内以合者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管束、约束)内,事有(关联;连接)(理屈;理亏)而随之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贵道微妙者,(确实,的确)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所谓“守义”,就是谨守仁义,去探测对方的内心世界,以求彼此相合。刺探对方内心,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对方的主要意图。然后从外部制造影响去约束他的内心,当事情与我们有所关联,理亏的情况下就随从他。所以小人亲比人,则是用旁门左道的方式(如脑控、神经操控),导致能够家败国亡。不是贤良智慧的人,不能用“义”来守卫家,不能用“道”来守卫国。圣智之人如此尊崇道之微妙(的原因),的确是因为“道”可以使家、国转危为安,拯救危亡使其存续。

鬼谷子-持枢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之正也,不可(触犯;冒犯;冲犯;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

掌握关键(遵循关键法则),就是说春季让万物萌生,夏季让万物成长,秋季让万物收获,冬季让万物储藏,这是自然的正常运行,不可以冲犯和违背。违背的人,即便一时成功也必然走向失败。

人君(旧指君主)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所以君主(治国)也有类似(自然法则)的关键法则,即创造生机(如鼓励生育、开创事业)、滋养百姓(完善教化、培育民力)、成就事业(如完善制度、巩固治理)、敛藏休养(如节俭蓄力、韬光养晦),也同样是不能冲犯和违背的;违背的人,即使一时强盛也必然走向衰败。这个是天道(自然规律),是君主(治国)的根本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