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某些时候,一个人做出的行为,并不源于他自己的本能动机,而是源自于在社会关系中,存在于更高等级的人的意愿,是这个等级的人或机构,促使别人做出了服从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服从很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1
1960年,纳粹头目阿道夫.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抓获,押往耶路撒冷接受审迅。艾希曼是纳粹德国高官,曾在二战期间,犯下了滔天罪行。他签发了很多骇人听闻的文件,包括对数万犹太人执行死亡命令,可以说是一个双手沾满了鲜血的刽子手。
那这样一位恶贯满盈的战犯站在军事法庭审判席上时,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忏悔,请求饶恕了吧?答案是,并没有!艾希曼并不承认自己有罪,还一再申辩,他只是在执行任务,奉命行事,没有任何罪过。
面对这样证据确凿、罪孽深重的恶行,艾希曼为什么不承认呢,却一再说自己是在执行任务,听从命令呢,人们到底会对权威服从到哪种程度呢?
当时身为犹太人后裔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对这件事情非常关注,于是他进行了一次电击实验。他想知道,当代表权威的一方下达命令时,这个命令是与道德和个人认知相违背的,到了对人性进行严酷考验的时候,人们会如何选择,他是遵从自己道德的指引还是遵从权威的力量?
后来作者把整个实验过程写成了一本书,《对权威的服从》,副标题是《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在书中,作者详细记录了事件过程,并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在情境力量下,权威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2
通常我们认为,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体与支配者,人们的行为受自己良知、社会道德的约束,不会服从于别人的意志。正是因为我们有清楚的认知,才成为独特的个体。假使一个人没有主观意识,不做分辨的对外来的指令加以服从,那是不可理喻的事情,简直是猪脑袋。
所以,如果个人对于某件事情的道德判断与权威产生了冲突,个人的自我认知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权威次之。这才是正常应该具有的表现。
但是如果读了《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你会知道,以上只是你一厢情愿的美好想法。
现在假使我们参加了一场实验,实验规则是,让一个人回答问题,他答错了,然后代表权威的实验人员让你去电击那个人,你会听从吗?坚定拒绝是吧。因为在我们看来,电击别人这种行为简直是变态虐待狂才会做出来的事,绝不会是我们。
但是,先别这样武断地下结论,我们看看书中具体实验及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实验组招募有偿志愿者,假装要进行一项关于惩罚是否对增强记忆力有帮助的实验。两组人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学生被绑在椅子上,手臂上用电线连着按钮。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了,教师就给对方实行电击。
电击按钮从15伏开始依次增大,共分为30个,所以最高电压有450伏。当然,实际上是没有电流通过的,学生是一位进行过表演培训的托,他会根据电压的大小做出各种痛苦的表演,但是扮演老师的志愿者们并不知情。所以这个实验中真正的被研究对象是扮演老师的人。
这个实验进行了很多变异,整个系列包括了19个独立小实验,参与人员超过1000人,年龄层次从20~50岁都有,并且涵盖了各种职业人员。
但是不管实验细节进行怎样变化,最终的结果基本上是:有将近2/3以上的人选择了服从,对别人进行了最高电击。
这个实验透露了一个细思极恐的现象:一些不带有任何攻击性或特别敌意的普通人,在某种情境力量的影响下,面对权威的压力,可能会完全失去自己的判断,变得盲从、麻木而无知,他可能触犯平时的道德底线,违背心愿与良知,做出一系列不被认可的行为。
实验组在不披露结果的情况下,曾经任意采访了一些人,问他们是否会对对方进行电击,绝大多数人都回答说自己绝不会做出这种不人道的行为。
其实在知道实验结果之前,我们肯定认为自己也不会。人们都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自制力与是非善恶分辨能力,具有一定的正义感、道德感、良知底线,肯定不会盲从别人而失去自我。
但是在我们知道了真相后,就不敢再报有乐观的看法了,因为事实是令人震惊而遗憾的。
3
那为什么相当多数的人出现极端服从现象,他们受了什么魔力的驱使,变得麻木而无知呢。《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中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情境力量的影响。受害者被锁定在这个情境中。实验是以心理学研究之名,看起来权威且专业,让人们产生了盲目崇拜。从而心理上产生了畏惧感,不敢去质疑对方。
就像我们会在某个专题座谈会上,表现的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对讲师的话深信不疑。
其次,是权威的力量。权威强大的力量影响人们将重点放在实验组人员身上。假设董事长、主管、员工这几类人在一起,大家会很容易倾听地位最高的董事长讲话。因为人们在心理层面,会很容易和权威靠近。
再次,是反人类变体特征。这个不好理解,简单说明,当受试者们想要放弃时,权威人士会说,“实验要求你继续”。于是命令就变成超越了人这样的个体之上的指令。受试者们无法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是谁的实验,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实验,对学生造成了伤害怎么办?
就像在二战中,发生了很多惨绝人寰的屠杀,民众被征召入伍,被这样教导:德意志是最优等的民族,其他都是劣等的,所以我们现在进行的事业对保持人类基因的优等性有着崇高的意义。在这里,洗脑者把罪恶进行美化,上升到一个看起来正义而伟大的层面。对下属进行洗脑,实施他的独裁暴政。
最后,与接受的教育有关。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上课要认真听讲,如果学生质疑老师的讲课内容,会被认为是钻牛角尖,调皮捣蛋,不是个听话的好学生。并且一直延续到成年。上班了听从老板的吩咐,业务上出差错,如果老板暗示要你背锅,你背不背?若想继续混下去,只有帮老板顶包。
因为生活经验让我们知道,叛逆会受到惩罚,遇事要权衡得失、趋利避害来保全自己。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要改变自己融合于这个社会群体。
基于以上的原因,人们选择了服从。虽然很多事情,从道义或责任感来说,不服从才是正确的选择。但可惜的是,太多人无法冲出思维定势,这听起来真令人失望和悲哀。
在《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中,作者分析的非常详细周密,因为这是一本心理学研究书籍,遣词造句都很克制严谨,既不武断也不轻浮。除此之外,书中还记录了实验场景,志愿者各自不同的真实表现,他们的表现,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人性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黑暗、光明、伪善、正直,等等。
4
其实,对于受试者来说,不管是服从还是反抗,在米尔格拉姆实验过程中,大部分人的心情并不舒坦。一方面,面对着学生的痛苦,受试者想要放弃实验,另一方面,代表权威的组织者要求他继续,他要兼顾此命令。在这时候,听从良知的指引还是权威的命令就成了受试者非常两难的诀择。
虽然某些时候,一个人做出的行为,并不源于他自己的本能动机,而是源自于在社会关系中,存在于更高等级的人的意愿,是这个等级的人或机构,促使别人做出了服从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服从很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不过,在这个实验中,也有少数人打破了权威的力量,拥有冷静的思考力和决断力,体现了宝贵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他们坚持与权威对抗,拒绝对别人进行大电击。虽然反抗者并不多,但至少让人们相信这个社会上还有正义存在。
不管是选择服从还是反抗,受试者们都经过一个情绪激烈的对抗期。对此,作者米尔格拉姆也进行了分析。
那对于读者来说,看完了《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知道了人的性格中隐藏着各种劣根性,那如何去压制不好的一面,发挥人性中光明的力量,在生活中出现不合理的权威时,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呢?
我们要学会思考与质疑,学会分辨正确的权威与恶劣的权威,保持清醒的思考,正直与坚韧的人格。只有这样,在面对不合理时,才能克服强大的情境力量对自己的影响,进行反抗,从而避免极端盲从,做出有违常理的事情出来。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52088533170dbaec3ac55b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