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至少有五条路可以选择

学《易经》有二个研究方向,一是义理。就是注重发掘《易经》的卦名、卦爻辞和卦爻象中所蕴涵的意义和道理;二是象数。就是注重对《易经》的卦象、卦变的研究,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导人事吉凶的学术派别,为预测学方向。

在现在学习《易经》的阶段,我采用两头并重的方法,即平时注重弄清楚《易经》所蕴涵的意义和道理,并在遇到人生重大决定的时候使用占卜的方法进行预测。在这里谈一谈占卜预测的一些个人看法。

在我占卜起卦的时候,我心里默问的都是:“我该怎么办?”,然后让老天给出参考意见。几乎不问:“未来会怎么样?未来会发生什么?”为什么呢?因为我一直对先辈们说的“察见渊鱼者不祥”的警示持认可态度。在占卜起卦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我们都知道,占卜起卦得所到的卦为本卦,代表的是事物初始、开始阶段的信息,或目前的情况。根据变爻所得的变卦,为事情发展的结果。而中间还有一个互卦,为事情发展的中间过程。然后这里重点谈一下这个互卦。

互卦的传统组合方法是:本卦的第二、三、四爻,拿出来作为互卦的下卦,本卦中的第三、四、五爻,拿出来作为互卦的上卦。上卦、下卦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互卦。

但我这里要推荐的是曾仕强的互卦组合法:第一组、本卦234爻为下卦,345为上卦;第二组、本卦345爻为下卦,456为上卦;第三组、本卦123爻为下卦,234为上卦;第四组、本卦234爻为下卦,456为上卦;第五组、本卦123爻为下卦,345为上卦。也就是说达到结果,至少有五条可以选择的路,这样就极大开阔了我们的人生视野,我觉得这是曾仕强最了不起的地方。

老子说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我们走的路,是有规律和方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道。道,是我们这辈子一定要走的路,至于怎么走,由我们自己决定。老天给的,也只是参考意见,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多欣赏和享受人生的过程,少去计较人生的结果,或许这才是研究易经的象数预测给我们的一条重要的启示。

《北斗神拳》——健次郎

《北斗神拳》是我小时候喜欢看的动画片。北斗神拳看起来暴力血腥,但充满了正能量,遍地的恶棍横行,健次郎却能勇往直前,从不迷失,不受任何诱惑。拉奥,托奇,优利亚,雷伊每个角色有着鲜明的个性,很多男性角色都是真性情,在这样乱世里,更好的烘托出了人性的真善美!其实比喜洋洋灰太狼更有意义!

健次郎,是我最喜欢的《北斗神拳》里的人物。他是日本漫画《北斗神拳》的一号男主角,是以武术大师李小龙为原型设计的人物。他是最强拳法“北斗神拳”的第64任继承人,胸前有像北斗七星排列形状的七个伤疤,在文明几乎毁灭殆尽的世纪末,秉承着“北斗神拳”不灭的精神,以世纪末救世主的身份扫除邪恶与不公,同时也不断追寻着自己的爱人尤莉娅。是一个强大但不自持、坚韧并且善良、温情却不外露的男人,暴力只是他铲除世上罪恶的手段,真正重要的是他那颗永远不被这乱世所左右的心。

为什么说佛魔平等

有些佛教徒可能刚看到这个题目就开始有异议了。魔是佛的对立面,佛与魔怎么能平等呢?其实,佛与魔也是一不是二。

妙善在未开悟之前也和许多修佛人一样,认为自己是在修佛,凡是外界干扰障碍我的都是魔。甚至家庭亲属不支持自己修行的,也认为是魔,是外界的魔来帮自己磨性,开悟之后才知道是自己错了。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魔是从哪来的,魔由心生,魔与佛一样,都是宇宙本性里的自然显现。魔与佛也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佛又是魔,当你的心清静无为时,符合了佛性,此时你即是佛。当你的心烦恼、执着、偏执一方、瞋恨发怒时,此时你又是魔。因此,佛与魔都是你本性的显现,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既然魔与佛都来自你的心,是一体所生,当然是平等无分别的。如果从真我本性的角度来讲,佛魔都是心里生出的一种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都是虚妄假相,又有何分别呢?从这个角度上讲,佛魔也是平等的。

继而分析佛与魔的作用,当然他们也是相互衬托、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作用。

修行人常讲“小魔成小佛,大魔成大佛,无魔不成佛”。可见要想修成佛,必须魔来磨。每个修行人都可以回忆一下,如果没有病魔、灾魔、烦恼魔、生死魔来磨你,你能被迫走上修行之路吗?在你修行路上,哪一分清静的产生,哪一分定力的成就,不是魔来助你的?相反,在你修行路上,心魔逐渐被降伏,在减少,又何尝不是佛对魔的度化。魔与佛都是你的心在相互转化,当你中道行的时候,即显现为佛,偏左偏右的时候即显现为魔。当一个人修行到较高层次的时候,心如果稍偏一点,则会产生更大的魔力。因此,古大德所谓的“德高才能功高”,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你功高而又德不稳定的时候,心稍偏一点,造业极大,又抵消了你所修的功德,这正是修行中所谓的“火烧功德林”。所以说:“德高才能功高”。

《西游记》虽是描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实际上是在描述一个修行者的修行过程。修行路上九九八十一难,难难都有魔来挡道。你仔细想想,那些魔都是从哪来的?都来自于佛的身边,寓意着佛与魔同出一处,本心所现。后时又寓意着“无魔不成佛”的深奥之理。如能悟透此理,修行路上再遇魔时,就不会埋怨外境,明知魔由自心而生,心若平静魔自灭,心若执着魔自生,一切都是自心的变现。

另一方面,当外界有干扰时,心里很明白这是帮自己修定的助缘到了,不动心,不动念。如能把握好助缘之机,则未辜负魔的作用。此时,魔转为佛,在你眼里,他是佛菩萨来度化你,而不是魔来干扰你,还会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修行路上,正是这一次次地由魔转佛的过程,才使你靠近了佛的本性。当你眼里看到人人都是佛,物物都是佛的时候,此时你就是佛。此时你心中无魔,魔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当你眼里看到人人、处处都是魔的时候,此时,你自己就是魔。当你心里达到无佛无魔、无分别的境界时,才能真正证到平等心。因为分别和平等本来就是互为存在的一对阴阳,是不是二。怎样才算达到平等心呢?当你再看到所谓的“好坏、是非、善恶、对错、丑美”等一切事物时,自心如同镜子,只反映事物的本象,而不再分别好坏、是非、善恶等。在你眼里,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正常的、自然的、无分别的。不仅要这样断掉分别心,而且还要在无分别的基础上,断掉取舍和捡择之念。如无取舍捡择之念,还有何求?如无所求,还动何念?果能如此,你的心自然就会清净下来。因此,只有修出平等心,才能真正修出清净心。才能真正证到清净法身佛和平等报身佛。

梦中,我败了,但败得有价值

这几天晚上一直都在做不好的梦,不管是自然的梦还是被脑机接口输入的梦,这几天晚上我都输了。从白天一直到晚上的较量中,白天我很少输,因为我是清醒的;但是在晚上的较量,我经常输,因为晚上我放松了警惕。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易经》中的乾卦里的一句话: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我也不例外。我们不应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应该积极的去修它,或许这也是我们来到这个宇宙的意义——我们来到宇宙中修炼自己的那一点缺陷。

对于一个到过地狱的人,我亲身体验到深处地狱时的那种绝望和煎熬,虽然最终我还是从地狱里面爬起来了,但是之前的那种经历仍然历历在目。应该感谢那些坏人,感谢他们把我带到地狱,使我对邪恶有了免疫力,我终于明白坏人也有他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观我生,进退。如果能选择,我会选择永远不会再去那种地方。那就要时刻警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辙。地狱是收留坏人的地方,天堂是好人的归宿,而普通人都会在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中进行修炼。

《易经》观卦里面说过:

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说的是我们不要成为一个只知观仰他人的蒙童,要积极行动,多读书,多学习,积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最终提高抵抗邪恶的免疫力。

窥观,利女贞。说的是接受他人的监督,把他人的监督转化成促使自己自律和坚守正道的环境。

观我生,进退。透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观察,以决定自己的人生选择。邪恶是深渊,积极自救是出路。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带着荣誉感与责任感,不忘初心,积极辅佐和成就他人,在自己周围创造一个清明的环境。

观我生,君子无咎。透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省,找出瑕疵,积极改过,就不会有什么过失。

观其生,君子无咎。透过对他人人生经历的教训,以人为镜,时刻警醒自己,就不会有什么过失。

以上说的这些是观卦里面说的避免产生过失的方法,这是《易经》给我们的启示。只要我们坚守正义,不忘初心,积极提高免疫力,邪恶自然污染不上。

用三至五年学会《易经》

接触易经一年多了,之前只是受到同事的影响而对易经感到好奇,并且尝试着去接触了一下。后面慢慢地,逐渐被易经的魅力所吸引,再到这二个月来的深入研究。先说说这二个月来研究易经的心得体会:

一、易经有三个含义在内,即不易、变易、简易。易经爻辞简短,一句话就可以进行注解,但要弄懂它与其它爻之间多变的关系与联系,是不容易的,需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易经中那些不变的东西,即变和不变的规律,找到了这个规律,就等于抓住了易经的灵魂,学习就会变得简易。

二、易经可以用来推测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这一点我尝试过几次,这个很有实战意义,可以在人生重要关口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为这几次尝试都是跟着感觉走,并没有总结出清晰的套路,所以说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甚至一点皮毛都算不上。今后还需要多演练,多多总结套路。

三、易经中蕴含着很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需要我们每一个学易经的人认真体悟。弄懂并学会了里面的道理,一定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四、学易经是要付出时间和心血的。如标题所说用三到五年学会易经,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计划,学易经是需要我们终身进行学习的,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或许我们穷尽一生,只能学会其中的一部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报着最好的希望,付出足够的努力和心血,相信我们一定能学有所成。

五、学易经最好报着裒多益寡的心态。为了学习易经,我习了很多关于易经的书籍,关于注解易经的,就不下五本。每本书有每本书的精华所在,并且学习中一定要抱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态度去学习。易经也是来源到古人的生活实践智慧的总结,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加上认真、审慎的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人生就是在做一道道选择题),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误解易经。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最遗憾的是身边缺少志同道合的学习易经的人,缺少能一起交流的人。所以只能以书为友,与书的作者对话交流,向其学习。不过好酒不怕巷子深,只要自己真正学有所得,相信身边的良师益友会多起来。

什么是思无邪?

我问一位茅山老道长:什么是思无邪?是不是不想歪门邪道的事,不想邪恶的事情。而只想真善美的事情。

老道长回答说:思无邪,并不是说一个人没有邪念。而是说一个人可以做到不随着邪念跑,不被邪念捆绑,不被邪念影响。

换句话说就是无思无念。什么又是无思无念呢?那就是不管是邪念还是其他念,都不随着他们跑。

我问:不随着邪念跑,我能理解,如果善念也不随着跑,那人不是就不会去做善良的事了吗?

他说:任何念你随着跑你就不在思无邪的境界当中了。

你一随着跑就等于你的自我失去控制了。就变成思维的机械化奴隶。

所以思无邪其实就是思维意识,不随便摇动。

我问:那如何才能做到思无邪呢?

他说:比如一个人天天都在做纠察队长不断的纠察自己。这个人终有一天会被累死。

因为他太紧张,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邪念恶念和不好的念头。

他这样的方法只会造成恐慌,造成心理压力。最后人可能变得很善良很正直,但灵妙清明的真性却失去了。

真正的正行正念就是放松自然,相信自己。

不管是什么念头,只要你发现他在影响你,你都去自然察觉他即可。永远保持你内心的笃定。

只要你不跟着他跑,你就不会让邪恶的种子发芽。

其实思无邪是在诗经中的一句话。他讲的就是那种天真的本来状态。

他并不是说一个人强制性的要求自己保持真善美。他说的就是人的原始纯粹。

就是那一份简简单单。不被外境引诱,不被外境扰乱的简单。

我们道家叫做清静。

始终都能保持那一份清明澄澈,这就是思无邪。

一个人能够做到思无邪。就可以称之为真人。真人就是没有分别性的本真状态之人。

庄子在《德充符》里面说,鲁国有一个人叫王骀,追随他的人和追随孔子的人几乎是平分秋色。这个人不怎么说话,也不教人学问技能,可是见到他的人都可以受益良多满载而归。

有人就去问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王骀呀,我都想领着天下人一起去追随他,只是没来得及罢了。

孔子说像王骀这样的人,能视万物为一体,从未丧失本真之心。

也可以说他是绝对做到了思无邪的人。

老子倡导我们回到最初。

回到最初并不是说要变得越来越年轻,变成天山童姥,而是说把心回到最初回到那个最朴实最简单最纯粹的心态。

作为一个纯粹的人,简单的人,便可以享受思无邪的美好。

浅谈改变环境

在上一篇文章《浅谈基本归因错误》中提到:我们要因外界环境来调整心态,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这是道家的思想,即顺应自然。今天想谈一谈儒家的思想——改造环境。

儒家有一句精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句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大意为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帮助大宗把采邑经营好了。家是诸侯国的缩影,把自己的家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协助天子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要想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我们在悟道以后,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再运用智慧去改变身边的环境,例如家庭环境等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身边的小环境开始改善,这就是对儒家精神的实践与运用。

浅谈基本归因错误

心理学里有一个名词,叫基本归因错误。它是指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景因素作用的倾向。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在我们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会而我们评价自己时,我们通常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环境。基本归因错误引起了我的思考,到底是环境重要还是内在因素重要呢?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如何能良性互动?

首先,让我们抛开我和物,从第三者的视角来思考。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且可知,而不可为。”

儒家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佛家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道家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兵家、儒家、佛家、道家都提到要战胜环境就要先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然后等待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战胜环境。

然后让我们以我(自身)的角度来思考。

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先谈的知彼,后讲的知己,彼就是指所处的环境。首先作为我自己,我为了生存,首先我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然后同样重要的是知己,我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最后在了解环境并且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审时度势,做出最有利于生存的决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有五感,其目的在于感知环境,然后对感知到的生存环境做出判断,接着自身才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指内部的心境,阳指外部的环境。心境与环境互相联接,互相影响,最后互相适应。因此可见,正确的逻辑思路应该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不断地认知所处的环境,然后及时地对心态作出调整,接着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融入环境,使心态与环境重新达到平衡,最后生存下来。这即是道家的自然。

修己、修心、修身、修道

读过《孙子兵法》、《鬼谷子》、《易经》以后,再回过头来读《孙子兵法》发现:用兵打仗就和人生一样,都是在不断地做选择题。

兵法中有哪些选项呢?阴阳、寒暑、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奇正、虚实、专分、攻守、迂直、利害、全破、治乱、近远、静哗、饱饥、锐惰、勇怯、众寡、胜败等等。选择你要走的道,然后全力地去做。

这里面不得不说到,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决断和选择呢?观察、判断、决策、执行四步骤中,观察是第一位的。所以孙子在《孙子兵法》中非常多次数地提到了“知”,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所以做判断之前,要有认真的观察、信息收集的过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混杂,更何况竞争对手会传递假信息误导你。那如何在这里海量的信息中找出关键的、有用的信息呢?这很大程度要凭借“将”的个人素质,毕竟信息摆在那,最后还需要人来决策。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运筹学、统计学、博弈等学科的综合运用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决定战争胜负的决策因素是人,具备智、信、仁、勇、严各方面素质的有道之人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做到先为不可胜。所以孙子、释迦牟尼、孔子、老子都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要修己、修心、修身、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