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至五年学会《易经》

接触易经一年多了,之前只是受到同事的影响而对易经感到好奇,并且尝试着去接触了一下。后面慢慢地,逐渐被易经的魅力所吸引,再到这二个月来的深入研究。先说说这二个月来研究易经的心得体会:

一、易经有三个含义在内,即不易、变易、简易。易经爻辞简短,一句话就可以进行注解,但要弄懂它与其它爻之间多变的关系与联系,是不容易的,需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易经中那些不变的东西,即变和不变的规律,找到了这个规律,就等于抓住了易经的灵魂,学习就会变得简易。

二、易经可以用来推测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这一点我尝试过几次,这个很有实战意义,可以在人生重要关口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为这几次尝试都是跟着感觉走,并没有总结出清晰的套路,所以说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甚至一点皮毛都算不上。今后还需要多演练,多多总结套路。

三、易经中蕴含着很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需要我们每一个学易经的人认真体悟。弄懂并学会了里面的道理,一定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四、学易经是要付出时间和心血的。如标题所说用三到五年学会易经,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计划,学易经是需要我们终身进行学习的,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或许我们穷尽一生,只能学会其中的一部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报着最好的希望,付出足够的努力和心血,相信我们一定能学有所成。

五、学易经最好报着裒多益寡的心态。为了学习易经,我习了很多关于易经的书籍,关于注解易经的,就不下五本。每本书有每本书的精华所在,并且学习中一定要抱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态度去学习。易经也是来源到古人的生活实践智慧的总结,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加上认真、审慎的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人生就是在做一道道选择题),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误解易经。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最遗憾的是身边缺少志同道合的学习易经的人,缺少能一起交流的人。所以只能以书为友,与书的作者对话交流,向其学习。不过好酒不怕巷子深,只要自己真正学有所得,相信身边的良师益友会多起来。

如何搞好安全生产?

搞好安全生产“十关键”
安全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字眼,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永恒话题,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石。安全警钟长鸣,安全要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但是光挂在嘴边是不行的,必须记在心中,落实在工作、生活中。
一、关键在于领导;
二、关键在于安全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关键在于安全经费的投入;
四、关键在于重视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五、关键在于坚持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六、关键在于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七、关键在于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
八、关键在于落实安全规章制度;
九、关键在于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十、关键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安全生产“四不伤害”
一、不伤害自己。
(一)保证正确的工作态度及良好的身体心理状态,保护自己的责任主要靠自己。
(二)掌握所操作设备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方法,遵守安全规则,使用必要的保护用品,不违章作业。
(三)任何活动或设备都可能存在危险性,请确认无伤害危险后再实施,三思而后行。
(四)积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识别和处理危险的能力。
(五)杜绝侥幸、自大、逞能想当然等心理,莫以患小而为之。
(六)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不安全行为的纠正。
二、不伤害他人。
(一)你的活动随时会影响他人的安全,尊重他人的生命,不制造安全隐患。
(二)对于不熟悉的活动、设备、环境要多听、多看、多问,必要的沟通协商后再做。
(三)操作设备尤其是启动、维修、清洁、保养时,在确保他人在免受影响的区域。
(四)你所知道的、造成的危险及时告知受影响的人员,加以消除或予以标识。
(五)对所接受到的安全规定、标识、指令,认真理解后执行。
(六)管理者对危害行为的默许纵容是对他人最为严重的威胁,安全表率是其职责。
三、不被他人伤害。
(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并报告危险。
(二)你的安全知识及经验与同事共享,帮助他人提高事故的预防技能。
(三)不忽视已经标识的、潜在危险并远离之,除非得到充足防护及安全许可。
(四)纠正他人可能危害自己的不安全行为,不伤害生命比不伤害情面更重要。
(五)冷静处理所遭遇的突发事件,正确应用所学的安全技能。
(六)拒绝他人的违章指挥,即使是你的主管所发出的,不被伤害是你的权利。
四、 保护他人不被伤害。
(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发现任何事故隐患,都要主动告知或提示他人。
(二)提示他人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三)提出安全建议,互相交流,向他人传递有用的信息。
(四)视安全为集体的荣誉,为团队贡献安全知识,与他人分享经验。
(五)关注他人身体、精神状况等异常变化。
(六)一旦发生事故,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要主动帮助身边的人摆脱困境。

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
一、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
二、当事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三、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四、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安全生产“八安八险”
一、以遵章守纪为安,以违章蛮干为险。
二、以谦虚谨慎为安,以逞强好胜为险。
三、以精力集中为安,以心神不定为险。
四、以劳保齐全为安,以麻痹大意为险。
五、以防微杜渐为安,以心存侥幸为险。
六、以现场整洁为安,以器具杂乱为险。
七、以事前预防为安,以事后抢救为险。
八、以严格要求为安,以松松垮垮为险。

安全生产“十二忌”
一忌盲目操作,不懂装懂;
二忌马虎操作,粗心大意;
三忌急躁操作,忙中出错;
四忌只顾操作,不顾相关;
五忌忙乱操作,顾此失彼;
六忌心慈手软,扩大事端;
七忌程序不清,次序颠倒;
八忌单一操作,监护不力;
九忌不章不循,胡干蛮干;
十忌不分主次,轻重缓急;
十一忌情绪波动,带入工作;
十二忌麻痹大意,轻视隐患。

《经法》篇-君正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1、整治。2、匡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人们行为的准则,指当地人民的是非善恶、好恶取舍的标准、准则);二年用其德,民则(勤;致力,努力);三年无赋敛,则民有得;四年发号令,则民畏敬;五年以刑正,则民不幸;六年民畏敬,则知刑罚;七年而可以正,则朕强(dí,專主,作主)

君主为政治国的方针应是,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第二年选拔有德能的人授与官职,第三年要使民富足,第四年的便可以发号施令了,第五年可以用法律来治理百姓,第六年百姓就会有了敬畏心理,第七年便可以指挥百姓从戎出征了。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习惯,可以掌握他们是非善恶、好恶取舍的标准是什么。第二年擢用其中的贤德之人,百姓就都会努力争取向上。第三年免去赋税征敛,百姓就会生活富足。第四年君主发号施令,百姓都会敬畏服从。第五年用法律来治理,百姓就不敢有侥幸心理。第六年百姓有了敬畏心理,便会懂得刑罚律令而不敢触犯。第七年率民出征,便能镇压强大的对手。

俗者,顺民心殹。德者,爱勉之殹。有得者,(fèi,通“废”,崩坏;停止)(《説文》:拕,曳也。从手,它聲)关市之(征)殹。号令者,连为什伍,(選)(通“拣”,选择)贤不宵有别殹。以刑正者,罪杀不赦殹。畏敬者,民不犯刑罚殹。可以正者,民死节殹。

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是为了是顺应民心。第二年选拔贤德之人为官吏,是通过施爱于民以激励其奋勉。第三年要使民富足是要废除排它之禁及关口市场的征税。第四年要想有效地发号令,就要以严密的单位形式将人们组织起来,并挑选人才去管理他们,使贤与不贤的人各有等差。第五年以法律治理百姓,有罪必罚,不可姑息。第六年百姓有了敬畏心理便不敢再去触犯刑罚。到了第七年便可以率民出征并战胜强敌,这是因为百姓会出死效力。

若号令发,必(jiù,聚合;聚集)而上(通“仇”,合,犹应也),壹道同心,上下不(chè,乖離,分裂),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戰)矣。号令发必行,俗也。男女劝勉,爱也。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贵贱有别,贤不宵(cuī,等次,等级,等差)也。衣备不相(緰貲、逗。布也。謂布名。急就篇。服瑣緰㠿與繒連。師古曰。緰㠿、緆布之尤精者也。㠿貲同。从糸。俞聲。),贵贱等也。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1、伐,杀也。——《广雅》。2、伐,击也。——《说文》)必也。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败坏,损伤)也。

若号令传下,百姓必应声集结而上合君意,齐心一致,上下同心同德,民无异心,这样就可以据国防守或出兵征战了。号令发出,百姓必定执行,这是因为服从命令已经养成习惯。百姓争相勉力,这是因为君上施爱的缘故。召之应战,或令之务农,民皆听命,这是君主遵循天时的缘故。百姓受赏不戴德,受罚不含怨,这是因为赏罚得当的缘故。贵贱有区别,贤与不贤人就会分出等级来。衣服制度都有一定的规格不能僭越,这是因为它标志着人们的身份等级。国家没有了盗贼,奸诈虚伪之心不生,民无邪念,这是由于百姓富足且刑杀律令得到了坚决的执行。以充足的国力据国防守,国家就不会被攻取。而国力不足却要先进攻他国,结果反而是自取灭亡。

天有生死之时,国有生死之(通“政”,政治,政事)。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胃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胃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天道有生杀之时,国家有生杀之政。顺天道而生是文,顺天道杀伐是武,文武生杀皆不可偏废,如此天下就会顺从。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èr,相次,随后),有佴则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则守固單胜之道也。

使用土地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恰当地种植适于该地生长的农作物。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还在于准确地掌握耕种的时间和季节,准确地掌握农时,还在于如何使用百姓。使用百姓的关键在于使其各自尽力其事。使用民力的关键,在于适度。要了解土地适宜于种植什么,并且根据时令来种植五谷。适度地使用民力,就能有效地创造财富。赋敛适度,则百姓富足。百姓富足,则会选择跟随。百姓选择跟随则习惯于服从命令并且不敢触犯刑罚。百姓习惯于听令,又不敢触犯刑罚,这便是守国则牢,伐国则胜的原理所在。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法度,是至为公正的。以法度来治理国家,而不能任意妄为。创制法度,不能变化不一。依法办事,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便能取信于民,这是治理天下的大道所在。

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省去烦琐的政事,有节度地征收赋敛,不要侵占百姓的农时,国家的政治才能安定。君主如果没有像父母一样的严威慈爱,就不能使子民有效地为之效力。君主若具备了待民如子的德行,便是德如天地一样广大。如果做到了去苛事、节赋敛、毋夺时(或译为赏罚相济,恩威并施),那么万事都可以成功。如果能广招天下豪杰骁健之士,那么就如同具有了最好的防御武备。懂得了实行文武共举之道,那么天下就都会归顺了。发号施令能够合于民心,人民才能自觉地听从命令。君主如能德施广溥,秉公执法,那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拥护。

什么是思无邪?

我问一位茅山老道长:什么是思无邪?是不是不想歪门邪道的事,不想邪恶的事情。而只想真善美的事情。

老道长回答说:思无邪,并不是说一个人没有邪念。而是说一个人可以做到不随着邪念跑,不被邪念捆绑,不被邪念影响。

换句话说就是无思无念。什么又是无思无念呢?那就是不管是邪念还是其他念,都不随着他们跑。

我问:不随着邪念跑,我能理解,如果善念也不随着跑,那人不是就不会去做善良的事了吗?

他说:任何念你随着跑你就不在思无邪的境界当中了。

你一随着跑就等于你的自我失去控制了。就变成思维的机械化奴隶。

所以思无邪其实就是思维意识,不随便摇动。

我问:那如何才能做到思无邪呢?

他说:比如一个人天天都在做纠察队长不断的纠察自己。这个人终有一天会被累死。

因为他太紧张,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邪念恶念和不好的念头。

他这样的方法只会造成恐慌,造成心理压力。最后人可能变得很善良很正直,但灵妙清明的真性却失去了。

真正的正行正念就是放松自然,相信自己。

不管是什么念头,只要你发现他在影响你,你都去自然察觉他即可。永远保持你内心的笃定。

只要你不跟着他跑,你就不会让邪恶的种子发芽。

其实思无邪是在诗经中的一句话。他讲的就是那种天真的本来状态。

他并不是说一个人强制性的要求自己保持真善美。他说的就是人的原始纯粹。

就是那一份简简单单。不被外境引诱,不被外境扰乱的简单。

我们道家叫做清静。

始终都能保持那一份清明澄澈,这就是思无邪。

一个人能够做到思无邪。就可以称之为真人。真人就是没有分别性的本真状态之人。

庄子在《德充符》里面说,鲁国有一个人叫王骀,追随他的人和追随孔子的人几乎是平分秋色。这个人不怎么说话,也不教人学问技能,可是见到他的人都可以受益良多满载而归。

有人就去问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王骀呀,我都想领着天下人一起去追随他,只是没来得及罢了。

孔子说像王骀这样的人,能视万物为一体,从未丧失本真之心。

也可以说他是绝对做到了思无邪的人。

老子倡导我们回到最初。

回到最初并不是说要变得越来越年轻,变成天山童姥,而是说把心回到最初回到那个最朴实最简单最纯粹的心态。

作为一个纯粹的人,简单的人,便可以享受思无邪的美好。

《经法》篇-国次

国失其(顺序,等第),则社稷大(亏损)。夺而无予,国不遂亡。不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通“殃”)。禁伐当罪当亡,必(同“墟”,使成废墟)其国。兼之而勿(独揽,占有,独占),是胃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圣人故(1、施行。2、开始)。过极失当,天将降(殃通“殃”)。人强朕天,慎(古同“避”)勿当。天反朕人,因与俱行。先屈后(同“伸”,舒展开),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

为政治国如果失去先后次序,天下就会不安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攻夺他国之地而不分封给贤者,便不能真正灭亡其国并长久地占有它。在征伐他国时,如果不竭力做到天道的极限,则经过征伐本已衰落的国家会重新振兴起来。在讨伐乱逆禁止暴虐时如果未达到准度,反而会招惹祸患。在诛禁理当治罪理当灭亡的国家时,必须一鼓作气,使其成为废墟。兼并了其他国家但不能独自占有,这是冥冥天道所促成的功绩。由于天地的公正无私,才有了四季、昼夜、存亡、生死等现象的正常循环。因为万物各当其位,圣人才能够成就万物。任何事情如果超过了天道所限定的准度而处理失当,会受到天降祸患的惩罚。在敌国强盛于我国时,要谨慎地避开它。当天背叛我之敌国时,就应该乘机去征讨它。先屈后伸,必须竭尽全力做到天道,而不能独自占有天道所促成的功绩。

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通“廊”,朝廷)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胃重逆以(广大;众多),国危破亡。

兼并他国后,便整修它的城郭,占据其宫室,享用其钟鼓音乐,贪取其资财,霸占其子女,这些做法称为有着众多的大逆,必然导致国家危殆而最终灭亡。

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又央。

所以说,只有圣人能够竭尽全力做到天道,能合于自然、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天地间的道理概括起来不过是“三功”而已。如果成就此三功再觊觎其他,那么自身就难免有祸殃之危了。

故圣人之伐殹,兼人之国,(同“堕”)其城郭,(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古同“裂”,分裂)其土地,以封贤者,是胃天功。功成不废,后不(逢)(殃)

所以圣人的征伐之道是,兼并他国后,要拆毁它的城郭,焚毁它的钟鼓,均分它的资财,散居其子女后代,分割其土地赏赐有贤能之人,总之不能独自占有,因为这功绩是天道促成的。这样才能功成而不去,然后方能没有患祸。

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1、故意,存心。2、同“固”,执意;坚决地)执,毋党别。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通“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攻)。阳窃者(恨),阴窃者(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胃五逆。五逆皆成,乱天之经,逆地之(通“纲”),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是胃过极失当。

不要明目张胆地掠夺,不要偷偷摸摸地搜刮,不要荒废农桑时令,不要擅政专权,也不要内部党争。明目张胆地掠夺,天道会使其失去正义合理性;偷偷摸摸地搜刮民脂民膏,最终百姓四散而造成土地荒芜;不兴农桑就是逼迫百姓造反;擅政专权会造成百官流散四方;结党营私、朋党争斗,必然内忧外患彼此呼应。掠夺者遭人仇恨,贪污者导致民饥,荒农桑者失去地道的赡养,擅政专权者失去民心的支持,党争者内忧外患,这就是“五逆”,即五种悖天逆理的行径。“五逆”都齐备了,就是违背了天道法度,改变了地道法纪,混乱了世间规律,荒废昌明的制度,随心所欲地妄为,难免就会身陷危殆祸殃,这就是越过“天极”,有失“天当”了。

《经法》篇-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yì,句尾语气词,相当于“也”、“兮”)。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殹,法立而弗敢废殹。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宇宙本原的“道”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各项法度,“法”就像绳墨辨明曲直一样决定着事物的成败得失。因此执道的圣人既已制定出各项法度就不可违犯,法度一旦设立便不可废弛。所以说如果能够以绳墨法度自正,然后就可以识天下万物之理而不会迷惑。

虚无(通“形”,形容,形体),其裻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誇,以不足为有余。

道体虚空无形,寂静玄远,万物赖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随之,这是因为人的原性中存在着欲望且这种欲望永无止境。人生则好妄动,妄动必有患害,具体表现在不能相时而动,甚至还逆时而动。妄动必然妄举事,举事则患害随之,具体表现在行事违逆事理,或举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举事必有言说,有言说即有患害,具体表现为其言无征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却称能做到,或言过其实虚浮夸诞,甚或力所不及却偏扬言力量大有富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刑名,刑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於天下殹,无执殹,无处殹,无为殹,无私殹。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所以说宇宙万物万事都生于道,其死生成败都是由道决定。祸福同出一门,人们却不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败、祸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就能把握所出现的细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观念一旦确立,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是随之确定。所以执道的圣人示范天下的便是变通而不固执,功成而不居,顺时而动不妄作为,处事公平公正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确立、名实相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项法令制度都已设立,名分、官职都已建置,那么天下万物就都在得道的圣人掌握之中了。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至知者为天下(jī,准则、楷模)。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反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失道。

公正无私,心里装着大家利益者是明智的,最为明智的人才能建立功业。遵循正道的人才能达到因时而静的最高境界(至静),至静的人就是圣人。大公无私的人总是睿智的,至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所取法的榜样。如果能够用法度来审定是非,并且参照自然、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么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证验了。事物繁多,如同仓中粟米,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设置具备了,那么再隐秘微妙的东西也无法逃脱。所以说法度已经具备了,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了。断绝了的世祀会重新接续,灭亡了的国家又重新出现,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衰败的国家又变得兴盛了,祸事又转变成福事,谁能知道其中的究竟呢?只要反求之于道,便可以懂得上述祸福、死生、存亡等产生的原因了。应付事物变化的方法,就在于使之达到平衡;轻重不当,便是失道。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立,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輮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贱之恒立,贤不肖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而名刑弗去。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刑已定,物自为正。

天地之间存在着固定永恒的规律,天下百姓各自从事的固定工作,贵贱高低也都有它们确定的位置,使用下臣有确定的方法,统治百姓有既定的守则。四季更迭、昼夜交替,荣枯变换、柔刚转化便是天地间所存在的固有规律。男耕女织便是老百姓所从事的固定工作。有才德和无才德的人不能处于同等的地位,就便是贵贱都有它们确立的位置。选任官吏时,职位的高低要与他们的能力相符,这便是使用下臣的确定方法。去私门而行公道,这是统治人民的既定的守则。如果一旦出现了不正常或超越了常规的事情,就要相应地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加以控制。而治理国家所使用的常规和特殊的两种方法是各有位置因事而施的,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判定事物时也就不会发生偏颇了。事物无论巨细大小都有它们各自存在的确定的空间,而逆顺死生等一切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性质就可以准确界定事物的名称和概念了,事物的情况和对该事物的概念既已确定,那么就可以对该事物做出正确的处理。

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通“畔”,界限,分界),富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故能至素至精,(通“浩”,大,广大)(1、更加。2、久,远)无刑,然后可以为天下正。

圣人不但能体悟自然运行的规律,还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应存在的分界,又能详察万物发生及终结的内在原因,然而却从不以天地万物的主宰自居,所以他能深刻广泛的观察体悟万事万物,并成为天下的楷模。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面临的共同难题

马克思有两大发现,一是剩余价值,二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有阶级倾向,不被西方认可,但唯物史观的发现就很有水平了。他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匹配,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落后,就要产生经济危机,如果生产关系先进,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具体指物质财富,生产关系具体指分配方式。马克思牛就牛在把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上升到历史层面,从而发现了决定历史兴衰的关键因素。这个唯物史观的发现有其必然性,很容易从微观模型中推导出来。

假定一个公司有1个老板,5个员工,年利润100万,老板分掉50万,其余每个员工分掉10万,那么老板与员工贫富差距是5:1,后来公司扩大规模,员工增加了一倍,年利润也增加了一倍,这时老板分掉100万,其余每个员工分掉10万,那么此时老板与员工贫富差距是10:1,贫富差距增加了一倍。如果公司继续扩大,那么贫富差距会更大。放眼整个社会,如果社会财富不断扩大,但是分配机制不变,那么贫富差距必然扩大。这时老百姓绝对收入会有所提高,但是钱多了物价水平也会提高,相应的生活成本会提高,老百姓的相对生活水平有可能会下降,这就会引发矛盾,为了缓和矛盾就需要改革,或者更为剧烈的革命,这在本质上是为了改变分配方式。

那么一开始我们假定老板少拿一点,员工多拿一点,结果会不会好点,答案是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断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只要资本家还在拿走劳动成果,那么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矛盾将始终不可调和,贫富差距必然加大,改革可以缓和矛盾,但不能解决矛盾。

最好的方法是废除私有制,搞公有制,社会化大生产的成果全员分配,没有老板拿走利润,只有无产阶级为人民服务,那么问题就解决了。没有贫富差距,老百姓越来越富有,这不就是社会主义吗?马克思这套学说在理论上完全说的通,但操作起来很难,因为他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人与人之间差异是客观事实,差异的存在导致收入上的差别,收入上的差别导致贫富差距,社会混乱程度增加是一定的,这便是熵增原理。如果强行用制度来消除这个差异,搞平均主义达到整齐划一,那么必然会降低人的劳动积极性,结果就是降低生产力,我们吃大锅饭越搞越穷也验证了这个道理。

搞社会主义一刀切不行,搞资本主义又必然带来危机,那么如何是好?如何在不影响劳动积极性的前提下,还不出现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来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正在靠拢,资本主义社会化,社会主义资本化,一个在调节贫富差距,一个在激发劳动积极性,二者殊途同归。

周文王:比之匪人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他们损人不利己,干着卑鄙阴险遭人恨的勾当,我们称这些人为毒士(恶毒之士)。

周文王在为比卦做六三爻爻辞的时候说:比之匪人。匪人的释意有:1、不是亲近的人;2、引申指孤独无亲的人;3、行为不端正的人;4、盗寇。经过师傅的点拨,今天我终于领悟到了周文王的用意。这些行为不端、不被人亲近的毒士和盗寇也是孤独无亲之士,要与之结交。一阴一阳之谓道,什么事情都有二面性:与他们结交,是有风险的;但同时风险与收益并存,与这些人结交也会给自己带来收益。

先说说风险。这些毒士与盗寇,做起来来毫无底线和道德可言,你能控制或压制住他们还好,如果有一天他们反咬一口,可能会致自己于死地。总之,有危险!

再说说收益。这些毒士与盗寇,多少有些智谋或能力,能干好人不能干或好人做不成的事情。用好了,他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刀把子。所以,收了他们对自己有益。

如果有一天我碰到这些毒士与盗寇,我该怎么样与他们打交道呢?

首先,执大象,天下往。我要修己安人,让自己得道,以道德服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

其次,我要与他们多交往,以便了解他们的手段,知彼知己,让自己对他们有比较好的免疫力,百毒不侵。

再次,我要让自身强大,在智谋和才干方面压住他们。他们敢咬我,狠狠地揍他们一顿,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不可承受之痛。

最后,我会给他们物色一个对手——同样的毒士和盗寇,利用利益为诱饵,让他们两方力量互相制衡。

老子说过:“是以聲人恒善㤹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贵其师,不爱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对这些毒士和盗寇,要让他们为自己所用,并且合理地使用他们,让他们不敢作恶,无法作恶。

我想,当有一天,这些恶人弃恶从善或者不想作恶、不敢作恶、无法作恶的时候,那该就是我们所向往的天下太平了。

浅谈改变环境

在上一篇文章《浅谈基本归因错误》中提到:我们要因外界环境来调整心态,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这是道家的思想,即顺应自然。今天想谈一谈儒家的思想——改造环境。

儒家有一句精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句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大意为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帮助大宗把采邑经营好了。家是诸侯国的缩影,把自己的家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协助天子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要想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我们在悟道以后,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再运用智慧去改变身边的环境,例如家庭环境等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身边的小环境开始改善,这就是对儒家精神的实践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