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孔子在故里,温和恭敬,好像是不善言辞的人。在宗庙朝廷,言辞流畅而透彻,只不过比较谨慎。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意思是说话和悦而又能辩明是非之貌)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形容坐立不安或徘徊不进貌)如也,与与(步履徐徐,威仪合度貌)如也。

孔子在朝时,与下大夫交谈时,态度和蔼,言辞率直;与上大夫交谈,态度诚恳,言语流畅。君临之时,表现出恭敬不安的样子,步履轻慢谨慎。

君召使摈。色勃(骤然变色。勃,发怒貌。这里理解为脸色变得严肃庄重)如也,足(jué,脚步迅速的样子)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国君让孔子陪同迎接他国国君,担任摈者。孔子面色庄重,步履索索如有戒惧。传辞时,向一同站立的其他左右摈者拱手施礼,衣服随之摆动而不乱。快步疾走时,如鸟舒翼,形态端好。宾客离去,必向国君复合说:“宾客不再回头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没有问马。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去世了,没有亲人来办理丧事。孔子说:“由我来办理丧事吧。”

论语-子罕

子罕(谈论)(利益)(随从;随着)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论利和益,他随从天命,随从仁道。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坚决避免四种品格缺陷: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不化,不以自我为中心。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同“殁”,死),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指文化或文人)也,后死者不得(yù,参与)(取)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奈,怎么)(“予”假借为“余”,我)何?”

孔子一行在匡地遇险,(情况紧急,弟子们都很紧张),孔子说:“文王已经死了,文王的文化不都保存在我们这里吗?如果上天要灭亡这些文化,那么我们中间后死去的人不得再参与和获取文化,如果上天没有意向灭亡这些文化,匡人其奈我何呢?”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社会普通民众从事的工作)。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吧?怎么这么多技能呀!”子贡说:“固然是上天有意让他成为圣人,同时使他多能。”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呀!我少时贫贱,所以学会了很多谋生技能。君子的技能多吗?不多啊!”

牢曰:“子云:‘吾不(试,用也),故艺’。”

牢说:“孔子说过:‘因为我(少时)没有被任用参与政事,所以学会较多技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未、上下、精粗,无所不尽)(悉;全)焉。”

孔子说:“我是有知之人吗?无知啊!有见识浅薄的人问我一个问题,我就脑袋空空,不知道怎么办;我推敲来推敲去也没悉数弄明白。”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难逢盛世明君),我恐怕要完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视也)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颜渊喟然感叹说:“(先生的学问)抬头仰望,愈望愈高;用心钻研,愈钻愈坚。看似在眼前,忽而又发现就在身后。先生教人循循善诱,以文化令我学识广博,以礼乐制度约束我。(先生学问的魅力),使我想停止学习都无法做到。我已尽了全力,但它仍然高耸于前,我虽然想继续攀登,却找不到攀登的的途径。”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藏在柜子里)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了里藏起来?还是寻找识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自己也在等待识货的商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去九夷之地居住。有人说:“那里条件简陋,如何居住!”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条件简陋又有什么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上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流逝。”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呀!”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古代盛土的筐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以土筑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我就止步于成功;又譬如以土平地,虽然只覆下一筐土,如果坚持下去,那我就会接近成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评论颜渊说:“颜渊真是可惜呀!我只见他一直前进,未见他停止。”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不可轻视,怎么知道后来的他们不如今天的我们呢?但如果四五十岁了,还未取得成就,闻名于世,这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子曰:“法语(指合乎礼法的言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恭顺之意)与之言,能无(通“悦”,愉悦)乎?(yì,绎,抽丝也。抽出,理出头绪)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合乎礼法的话,能不听从吗?听从之后能够改正才最可贵。顺耳的话,听了能不高兴吗?但高兴之余能够理出头绪、分析真意才最可贵。只知高兴,不加分析;只知听从,不加改正,那我也已经不能奈何得了他了。”

子曰:“三军可(丧失,削除)帅也,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削除统帅,但男子汉不可以被削除志向啊!”(如何判断“有志”?有志不是固执已见。有志主要体现在重大非原则问题上,在巨大压力面前,甚至在生死考验之前,能不能坚持自己的正义立场,果如此,才算有志向。)

子曰:“衣(破)(旧絮)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zhì,害,嫉妒,指因嫉妒而起伤害之心)(索取,贪的意思),何用不(zāng,善,好)?’”子路终身(又)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说:“穿着破絮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正如《诗经》所说‘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不好呢?’”子路于是又经常吟诵这两句诗。孔子说:“是个办法啊!(这样)什么都足以做好。”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岁暮天寒,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子曰:“知者不(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仁者不(忧,愁也),勇者不惧。”

孔子说:“智者不糊涂;仁者不忧愁,勇者不畏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往,归向)道;可与适道,未可与(坚守);可与立,未可与(变通,不依常规)。”

孔子说:“可与之共同学习文化的,不一定能与之一同归从大道;能与之一同归从大道的,不一定能与之一同坚守大道;能与之一同坚守大道的,不一定能与之一同实行权变。”

“康棣之华,(表示时间,相当于“只”、“单单”)(往返于…之间)(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岂不(如此;这样)思?室是远而。”子曰:“未(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思也,夫何远之有?”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像唐棣的花朵,单单来回摇摆罢了,岂不是这样思念的吗?房子是离得远罢了。”孔子说:“没有甚是思念啊,这有什么远的呢?”

论语-泰伯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绞,缢也。——《说文》。段注:“两绳相交而紧谓之绞。”,总的来说,“绞”使人感到不舒服)。君子笃(dǔ,厚待;忠实,不虚伪)于亲(亲近的人),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刻薄、不厚道)

恭敬但不合礼,就会空劳烦人;谨慎但不合礼,就会胆小怯懦;勇敢但不合礼,就会为非作乱;率直但不合礼,就会尖刻伤人。君子厚待亲近的人,民众就会向仁;君子不遗故旧,民风就会淳厚。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祭祀之事。笾豆,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笾,念“biān”),则有司存。”

曾子病急,孟敬子去探问。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要重视三件事:仪容合礼,就可避免暴慢不敬;态度庄重,就会得到诚信相待;言谈得体,就可避免粗野无理。至于祭祀等仪礼之事,由主管官吏负责。”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请教,见识多却向见识少的请教。有而自觉如无,实而自觉如虚,(态度诚恳谦虚),受到诘难侵犯也不回击,过去我的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失去父母的小孩),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可托付孤子,可托付国家大政,在面临国家安危的重大关节,其志坚定不可夺,这是不是君子呀?这就是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必须胸襟宽广,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以宣传仁道、贯彻仁道为已任,难道责任不重吗?为宣传仁道、贯彻仁道而奉献终身,难道不是路途遥远吗?”

子曰:“民可使(使唤;役使;支使)(任用)之;不可使,(掌管、主持;管理)之。”

民众可以差遣,就任用他们;不可以差遣,就管理他们。

子曰:“好勇(恨)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太,过)甚,乱也。”

好勇怨贫之人,是乱源。对于不仁的人,厌恶太甚(使之无所容),也会形成乱源。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即使有周公那样美的才能,如果他既骄横自大又吝啬小气,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求学三年,还没有为官受禄的念头,这是很难得的。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坚定信念,勤奋好学,以生命坚持理想的实现(或坚持仁道的实现)。不进入具有祸乱危险的国家,不在祸乱国家中居住。天下有道,就出来做事,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国家清明有道,自己却仍然贫贱,这是可耻的;国家昏乱无道,自己却既富且贵,这也是可耻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狂而不直,侗(tóng,幼稚,无知)而不愿(忠厚、謹慎),悾悾(kōng,老实无能的样子)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志向大,进取心强,却不正直,愚钝无知却不谨慎厚道,老实无能却又不讲信用,这种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要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的),又生怕失去。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伟大啊!舜和禹!拥有天下,却不以为私有。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fú miǎn,古时祭服);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田间水道,借指农田水利)。禹,吾无间然矣!”

禹,我挑不出他的毛病。他自己饮食粗疏,祭祀鬼神却很丰盛;自己衣着简朴,朝衣祭服却很华美;自己家居简陋,却尽全力于农田水利。禹,我挑不出他的毛病。

德依于力、依于智才有光芒。

论语-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传述前人留下的知识和经验,不妄做创新,相信并喜好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和经验,私下里我自比于老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一个喜欢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和经验的勤勉求知者。

子曰:“默而识(zhì,记住)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然熟识于心,勤奋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我不过是做到这些而已),还有别的什么呢?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讲习,共同研究讨论),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不修德行,不研究学问,听到“义”不能践行,有了错误不能改正,这是我所担忧的。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闲居时,面容和舒,情绪愉悦。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立志于弘道,坚守德行标准,要笃力行仁,游学六艺。

子曰:“不愤不启,不(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不发,举一(角。如房子有四个角,知一角而推知三角)不以三隅(同“返”),则不复也。”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有丧者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渊说:“能被起用,就能干出成绩,实现主张;不被起用,就可退而归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吧!”子路说:“如果您要统率三军,那让谁跟从呢?”孔子说:“徒手搏虎,徒步涉河,至死都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让他跟从的。一定是遇事谨慎戒惧,状善于谋划,长于决断的人,(我才愿意让他跟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食,饮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呀。以不义的方法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再给我几年学《易》,多学五年或十年,就不会有大过错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同行,其中必有自己可学之师。学习其中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引以为鉴),加以改正。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弟子们你们以为我隐瞒了什么吗?我什么都没有隐瞒呀。我没有什么行为不让你们看到的,这就是我孔丘。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圣人,我没有办法见到了,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善人,我没有办法见到了,见到能够坚持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却假装有,空虚却假装充实,贫穷却假装富有,这种人很难坚持操守。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猎鱼,只用竿钓,不用大网;孔子也绝不猎射栖息于巢中的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zhì,记住)之,知之次也。

大概有什么也不懂就妄加创作的人吧,我不是这样。多听,选择好的方面去遵从,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了。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鼓励;奖赏)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这个地方民风不善),难以与他们谈论什么,但当地一个小孩却得以进见孔子,弟子们感到不解。孔子说:“我是鼓励他进步,而不鼓励他后退。何必这么过分呢!人家已经省悟过来想要进步,我是鼓励他省悟过去,不要抓住人家的过去不放。”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离得很远吗?(不!)我欲得仁,仁就会到来。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我孔丘真是幸运呀,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子曰:“文莫(或许、大约)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习文献典籍这些知识我或许与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达到君子的标准,我还没有做到。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若说圣和仁,我怎么敢当?如果说勤奋好学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可以说也就是这样吧。”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了的。”

子曰:“奢则不孙(同“逊”,谦逊;恭顺),俭则固(保守;见识浅少)。与其不孙也,宁固。”

奢华会有失谦恭,俭朴则会显得粗陋。但与其有失谦恭,不如显得粗陋一些。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怀宽广坦荡,小人心中常忧惧不安。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泰。

论语-雍也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心中以敬为居,对于民事、政事,总是以谨慎认真的态度对待)而行(简约明了),以(治理)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简:怠慢;倨傲)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这个人不错,就是行事太简约了。”仲弓说:“虑事谨慎细致,行事简约明了,以这种方式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虑事粗疏,行事简约,不就太过粗陋了吗?”孔子说:“你说的对。”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将对甲的恼怒转移于乙)不贰过(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说:“颜回好学,从不将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从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早死了,现在没有同样的弟子了,再没有听说过这样好学的人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瘐。”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公西子华出使齐国,冉有请求周济他母亲一些小米。孔子说:“给他一釜。”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一瘐。”冉有却给了他五秉。孔子听到后说:“公西赤到齐国去,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裘。我听说君子应当接济穷人,不应使富人富上加富。”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赤色的马和牛,亦泛指赤色,周人以赤色为贵)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谈到仲弓时说:“耕牛生下的小牛,通身赤色,牛角周正,即使不想用来祭祀,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

(果敢决断)(通达事理)(多才多能),于从政乎何有?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孔安国说:“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名矣。”君子为儒,是为了弘扬道,施行道;小人为儒是为了名利。)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做武城宰。孔子说:“你在那里遇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走路不抄近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的住处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修饰过度)文质彬彬(文和质相得益彰的样子),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俗,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造作。文和质相得益彰,才可以成为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人在世上生存要正直诚实,虚妄诈巧之人也可在世上生存,但那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好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与其谈论高深的道理和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则不可以与其谈论高深的道理和学问。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致力于干好那些该给百姓干的事,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就是智了。”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艰难之事则为先,享成之事则处后,这就是仁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喜欢水的性格,仁者喜欢山的性格;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如果齐国改革,就能达到鲁国的样子;如果鲁国改革,就能符合先王之道了。尊贤尚功,就是尊贤人、尚功臣;亲亲尚恩,就是用亲人、尚恩人。为国当“用强”还是“用信”?当然最好是用“既强且信”的人,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本国国民的教育,使本国人才辈出,传承优进,使符合天之大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作为德行指导原则,最最高境界了吧!社会缺失它已经很长时间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建立自身做人处世的基础)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喻的意思),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能够厚泽百姓,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这算是仁了吧?”孔子说:“这何止于仁,一定是圣了!尧和舜对此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者,完善自己时要想到完善别人,追求自己通达时要想到让别人通达。从身边事情做起,以己喻人,推己及人,这就是行仁的方法了。”

论语-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出嫁给他。虽然在牢狱之中呆过,却不是他的罪过。”然后把女儿嫁给了他。

宓子贱为单父宰,辞于夫子,夫子曰:“毋(事前,预先)(古同“拒”,抵抗)也,毋(妄,乱也)而许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渊,仰之不可极,度之不可测也。”

宓子贱被任命为单父的主官,向夫子辞行,孔夫子对他说:“不要事先就拒绝,也不要胡乱地表示赞许。胡乱地表示赞许容易让自己丧失主见,事先就拒绝则容易闭塞言路。要像高山深渊那样,使人仰望却看不到顶,使人窥探却测不到底。”(为政者新到一地、一单位,一切不要急于表态,广开言路,却不拒不许,这应是正确的态度。)

或曰:“雍也仁而不(善辩,巧言谄媚)。”子曰:“(哪里或那里)用佞?御人以口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辩),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说:“冉雍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哪里需要善辩呢?以能言善辩来对付人,会屡次为人所憎恶。我不知冉雍是否称得上有仁德,(有仁德)哪里需要善辩?”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古同“悦”)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说:“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fú,木筏)(漂流)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通"裁",处置、安排)。”

孔子说:“我的思路如无法施行,乘木筏漂流到海上去,到时候跟从我的恐怕是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的勇敢超过我,但却不善裁度事情。”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兵,军队)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治理军队,不知他是否有仁德。”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不知他是否有仁德。”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负责外交),不知他是否有仁德。”(仁人一定是人才,人才不一定是仁人。)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wū,粉刷)也。于予(类;同类)(责罚)?”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之木不能再雕刻了,已成污秽之土的墙壁无法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类人何必责罚他呢?”孔子又说:“原来我对于人,听其言就信其行。现在我对于人,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是宰予让我改变了态度。”

子曰:“吾未见(硬,坚强)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孔子说:“申枨同样多欲,哪里能够坚强?”(无欲则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说:“端木赐啊,这一点你做不到。”(什么是纷争?纷争就是意图强加于人。)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文子(孔圉)为什么会有‘文’这个谥号?”孔子说:“他勤敏好学,不耻下问,所以授予‘文’的谥号。”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孔子评论子产时说:“子产有四种君子品行:他自己行为恭敬有礼,侍奉上级慎重不怠慢,教养百姓能给以惠泽,役使百姓能够公正合宜。”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néng,通“能”,能够)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相交很久了仍能敬人如初。”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后说:“再次思考,这就可以了。”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的古字),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有道时看起来是个智者,在国家无道时看起来是个愚者。宁武子之智可以达到,但宁武子之愚却不可以达到。”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双脚欲前却后,表现出一副恭敬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将怨恨藏在心中而表现出一副友好的模样,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说:“想听一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让老年人得到安养,让朋友间充满信任,使年少者得到关怀。”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城邑,也一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罢了。”

论语-里仁

子曰:“(安着,怀着)仁为(好,善),择不(决断;定夺)仁,焉(具备)(同“智”,智慧)?”

孔子说:“怀仁是为善,做选择时若不决之以仁,如何算得上有智慧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穷困),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懂得仁的重要和好处,所以会行仁)。”

孔子曰:“不仁者不可以长久地处于穷困之中,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仁者能安于行仁,智者懂得行仁对己有利。”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者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能正确地厌恶某人。”

子曰:“(如果,假使)(志,意也)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志在行仁道,就没有恶行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想要,希望)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抛弃,舍弃)也。君子去仁,(wū,古同“乌”,疑问词,哪,何)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慌忙;仓促)必于是,颠沛(受磨难、挫折;贫困)必于是。”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希望的,但不以正当合理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会安于占有它;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不以正当合理的方法消除它,君子不会舍弃它。君子舍弃了仁,哪能够成就好名声呢?君子一生之中不会违背仁,在仓促之间必定是这样,在颠沛之际也必定是这样。”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不!)我欲行仁,这仁就会到来。”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说:“行仁全由自己,难道由别人吗?”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通“上”,超过)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爱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喜爱仁的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也是仁人,因为他不会身涉不仁的事。有人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行仁方面的吗?我没有见过想行仁而力有不足的。也许有这样的吧!我没有见到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1、旧指有仁德的人。2、仁者,人也)矣。”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各有其类。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这就知道其人的仁德。”

子曰:“朝(听说;知道)(真理),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当晚死去也是可以的啊!”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士立志于学道行道,却因衣食差而感到羞耻,(这种人)不足以与其讨论道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合)也,无(不能、不可)也,义之与(能够相匹)。”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适合做的,没有不能做的,只看是否与义相匹配。”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在甲骨时代,“土”往往用作祭祀的对象,有专家认为是“土神”或“社神”。“土”是社的本字,后来加上“示”旁,就成了“社”。对于“土神”与“社神”之间的关系,虽然还有侍继续探讨,但是殷人已经把“土”作为崇拜物进行祭祀,可见在古人心中“土”的地位之高。);君子怀(通“型”,法式,典范,榜样),小人怀(恩、好处)。”

孔子说:“君子心中想的是道德,小人心中想的是地位;君子心中想的是如何做好榜样,小人心中想的是否对自己有好处。”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以纵心逐利的方式行事,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多么。表示程度)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从随也)礼何!”

孔子说:“能以礼让来治国吗?完全存在!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什么用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没有立于此位的本领;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了解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路贯穿着一条主线。”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弟子们问:“什么意思啊?”曾子说:“先生的思路,‘忠恕’两个字罢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忠,是尽己之心,是从自我出发,对他人尽心尽力,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推己及人,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告也)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告知义之所在,小人告知利之所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者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者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子曰:“事父母(幾,微也,殆也)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时看到有危险就要进行劝谏。如果父母不同意,又要恭敬如初,不违如初,操劳尽心,心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确定的去处)。”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要远行,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处。”

子曰:“父母之(年纪,岁数),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啊!一方面为他们增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他们的年高体衰而担心。”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及、赶上、达到也。”

孔子说:“古人话之所以不轻易说出来,(是因为)耻于自身不能达到(行不及言)。”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自我约束而有过失的情况,少啊!”

子曰:“君子欲(nè,讷,言难也)于言(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勤勉)于行。”

孔子说:“君子希望谨慎地说话但是要勤勉地做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有与其为伴者。”

子游曰:“事君(shǔ,数,责也。数落;责备,列举过错),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君时直接数落过错,这会招致侮辱;事友时直接数落过错,这会导致疏远。”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引导,疏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与朋友相处之道。孔子说:“衷心劝告且好好地疏导,(对方)不可以接受则要停止,不要自取其辱。”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孔子说:“所谓大臣,应当以道事君,(如其道)不可行则应该停止事君。”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事君之道。孔子说:“不要欺骗,而应犯颜直谏。”

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孔子评论季氏:“在家庙的庭院里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奏乐舞蹈,这种僭越之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呢?”

子曰:“人(如、若)不仁,(如,从也)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仁,从礼又怎么样?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仁,从乐又怎么样?”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可;宁愿)俭;丧,与其(简易,简省)也,宁(忧愁,悲哀)。”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是个重大问题!行礼,与其奢华,宁愿节俭;治丧,与其简省,宁愿悲哀。”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说有争,)射箭比赛就算是争吧!比赛双方拱手行礼(揖让)后登堂比试,比试完退下一起饮酒。如果说这是争,那也是君子之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yù,参与)祭,如不祭。”

祭祖如同祖先在眼前,祭神如同诸神在眼前。孔子说:“我没有亲自参加的祭祀,(即使由别人代祭了),那也和没有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曰:“与其(逢迎取悦)(奥是室中西南角,古时房子坐北朝南,门开在靠东边,所以西南角显得比较私密和尊贵,在这里祭祀比较尊贵的神),宁媚于(灶神,是管饮食的神,虽不尊贵,但却管事),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与其逢迎取悦室内西南角的神灵(来保佑),宁愿逢迎取悦灶神(来保佑),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祈求谁保佑都没有用!”

子曰:“射不(通“注”,击,投)皮,为力不同科,古之(指法则、规律)也。”

孔子说:“射箭不主要看是否击穿了皮做的箭靶子,(而看是否射得中,)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君使臣应当采用礼,臣事君应当尽己忠。”

哀公问(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抖、哆嗦)。”子曰:“成事不说,遂事(suì事情还未完成,但已势不可挡)不谏,既往不(怪罪,埋怨)。”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栗。”孔子听到这句话,告戒宰我说:“已做完的事不必再说,已成定局的事不必再规劝,已过去的事不必再埋怨。”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在上位不能宽以待下,举行礼仪时不恭敬,参加丧礼没有哀情,我如何看得下去呀?”

论语-为政

子曰:“为政(凭借;仗恃)(道德,品行,德行;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gǒng,通“拱”,环绕、护卫)之。”“为政以德,则无为(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罚)而天下归之。”“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遵守;奉行)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决定,决断)者至静而能制动,所(从事)者至寡而能服众。”

孔子说:“执政凭借道德,就像北极星一样,居其位,众星自动环绕周围。”“执政凭借道德,那么无需施行刑罚就能让天下人归附。”“执政凭借道德,那么不需要用刻意的行为就能够感化百姓,不用说什么就能让人信服,无需施行刑罚就能治理成功。奉行道德治理的人用最简单的政策就能驾驭烦琐的事物,以道德来决断的人用最冷静的策略就能制住蠢蠢欲动的天下,依道德从事的人任用极少数的贤人就能让众多的人服从。”

子曰:“善(统治;治理)民,一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

孔子说:“善于治理民众,就得统一道德和法制,端正百官,均衡地使用民力,使民心安定和谐。所以法令不用重复申告民众就会服从,刑罚不用再次施行天下就会得到治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三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无邪’。”

子曰:“(引导,疏导)之以(政策;法令),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统一百姓言行,百姓或可为免于刑罚而服从管治,但并不会以违反法令为耻。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的规范来统一百姓言行,百姓就会懂得违背道德可耻,并会自觉改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建树,成就),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能听懂别人话中的微妙意思,七十岁时能听从内心而为但不会超越界线。”

孝:礼、(关心)、敬、(态度)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检查)其私,亦足以(显现;显露)。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与颜回讲学,他整天不提出不同意见,看起来比较愚钝;回去以后检查他私下里的言行,也足以显露他的才学。颜回也不笨啊!”

子曰:“(考察,察看,审察)所以(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观察,审察)其所(经过,经历)(调查;考察)其所(存着,怀着),人焉(sōu,隐藏,藏匿)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观察他平时的行为举止,审察他过往经历的事情,考察他的居心和动机,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他说得好听就举荐他,也不因为他人品不好,就连他比较中肯的言论也一同否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过去的知识而能够有新的认知,可以把这样的人作为老师啊!”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用具)。”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么做才算君子,孔子说:“先践行所要说的话,然后再把话说出来。”

子曰:“君子(普遍,忠信,合群)而不(偏私,结党,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不合群。”

子曰:“学而不思则( 迷惑,指学不明白),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有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危险。”

子曰:“(从事、钻研)(相当于“于”)异端(朱熹注:“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斯害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表感叹)!”

孔子说:“钻研于异端学说,这危害大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同“智”,智慧)也。”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知之’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的。”

子张学(gàn,做)(禄位,官位)。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过失);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学习如何做官,孔子说:“多听,把感到有疑问的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发表意见,这样就能减少过失了;多看,把感到不踏实的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付诸行动,这样就可以减少后悔了。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禄位就在其中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做可使民心服?”孔子说:“举用正直无私的人,安排在邪恶不正的人之上,则民心服;举用邪恶不正的人,安排在正直无私的人之上,则民心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而、且)(勤勉;努力),如之何?”子曰:“(治理、管理、统治)之以(谨严持重)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想使百姓敬顺、忠厚且勤勉,怎么办?”孔子说:“严肃而慎重地治理民众,百姓就会敬顺;倡导孝慈,百姓就会忠厚;举荐贤良并且教育那些能力不够的人,百姓就会勤勉。”

或谓孔子曰:“子(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您何不从政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顺啊!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施行了就是有政。 ’(这些)也是为政,(不然)何其为‘为政’?”

子曰:“人(这样,此)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í,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小车无(yuè,古代车上置于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人这样没有诚信,不知道他可以干什么啊!就像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其何以能行走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代之后的礼制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继承了夏礼,所减少和增加的可以知道;周继承了殷的礼制,所减少和增加的可以知道;今后或有继承周的朝代,即使是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这是谄媚。见到应当做的事却不敢做,这是没有勇气。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fǒu,古同“否”,表示疑问、未定)(古同“悦”,高兴,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古同“否”,表示不同意,不认可)(“智”的古字。智慧;才智)而不(怒,怨恨),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勤奋学习并且经常练习钻研,是否也是值得高兴的呢?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是否也是感到快乐的呢?别人不认可你的智慧却不发怒或怨恨,是否也是君子的所为呢?”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tì,通“悌”,敬重兄长),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者,人也)之本与!”

孔子说:“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但是喜欢犯上的人,少啊!不喜欢犯上,但是喜欢忤逆为乱的人,没有这样的事。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自然产生了。孝和悌,就是做人的根本。”

子曰:“巧言(美好,善)色,鲜(确实)仁。”

孔子说:“用动听的言语和伪善的面目取悦于人,确实很少有是仁人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划。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同“尔”,代词,你或你的)(fǒu,古同“否”,表示疑问、未定)(诚心尽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你是否做到诚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你是否做到诚实守信呢?先生所教是否做到反复练习钻研呢?”

子曰:“(1、引导,指引;通“导”。2、方法,办法)千乘之国,(谨慎,不怠慢)事而(诚实守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领导千乘之国,不怠慢政事且诚实守信,节约用度并爱护百姓,征集百姓从事劳役时不夺农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尽孝,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行事谨慎且诚实守信,广泛关爱大众,且亲近仁者。做完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就去学习文化。”

子夏曰:“(尊重,崇尚)(有才德的人,人才)(轻视,轻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尊重有才德的人,不看重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国君,能以身尽职;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虽然他说没有学过这些道理,我也必定认为他学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鄙陋,见识浅少)(保持)忠信(忠诚信实),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怕,畏惧)改。”

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坚持学习就不会闭塞浅陋,保持忠诚信实,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慎重地对待死去的先辈,追思先辈的业绩和恩德,民风民德就会归于淳厚。”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先生每到一国,一定能了解到该国的政事,是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先生是凭着这些良好的道德声望得到的。先生求取的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取的办法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观察他的行为;经过多年都能够坚持父亲教导的处世之道,这就是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遵从;遵照)之,有所(无所类同)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说:“礼的作用,贵在实现“和”,先王治国之道的高明之处即在于此。无论大事小情都遵从礼法,没有类同是不行的;明白“和”的道理且追求与人“和”,但不用“礼”进行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于(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言可(履行,实践)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尊奉,尊崇)也!”

孔子说:“诚信,近乎公正合宜,说的话才可以履行;恭敬,近乎礼仪规范,以远离他人的羞辱;因为不失其亲密的原则,也可以尊奉啊!”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靠近;走近;趋向)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所不求安逸,勤敏做事且谨慎地说话,靠近有道之人且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奉承,献媚),富而无(傲慢,骄矜),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但不奉承献媚,富有但不傲慢骄矜,能够做到这一步怎么样?”孔子说:“不错,但如果贫穷却能保持快乐,富有却能谦逊好礼,这样就更好了。”

子曰:“不(忧虑,担心)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当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