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法》篇-國次

國失其(順序,等第),則社稷大(虧損)。奪而無予,國不遂亡。不盡天極,衰者復昌。誅禁不當,反受其(通「殃」)。禁伐當罪當亡,必(同「墟」,使成廢墟)其國。兼之而勿(獨攬,佔有,獨佔),是胃天功。天地無私,四時不息。天地立,聖人故(1、施行。2、開始)。過極失當,天將降(殃通「殃」)。人強朕天,慎(古同「避」)勿當。天反朕人,因與俱行。先屈後(同「伸」,舒展開),必盡天極,而毋擅天功。

為政治國如果失去先後次序,天下就會不安定。(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攻奪他國之地而不分封給賢者,便不能真正滅亡其國並長久地佔有它。在征伐他國時,如果不竭力做到天道的極限,則經過征伐本已衰落的國家會重新振興起來。在討伐亂逆禁止暴虐時如果未達到準度,反而會招惹禍患。在誅禁理當治罪理當滅亡的國家時,必須一鼓作氣,使其成為廢墟。兼并了其他國家但不能獨自佔有,這是冥冥天道所促成的功績。由於天地的公正無私,才有了四季、晝夜、存亡、生死等現象的正常循環。因為萬物各當其位,聖人才能夠成就萬物。任何事情如果超過了天道所限定的準度而處理失當,會受到天降禍患的懲罰。在敵國強盛於我國時,要謹慎地避開它。當天背叛我之敵國時,就應該乘機去征討它。先屈後伸,必須竭盡全力做到天道,而不能獨自佔有天道所促成的功績。

兼人之國,修其國郭,處其(通「廊」,朝廷)廟,聽其鐘鼓,利其資財,妻其子女。是胃重逆以(廣大;眾多),國危破亡。

兼并他國後,便整修它的城郭,佔據其宮室,享用其鐘鼓音樂,貪取其資財,霸佔其子女,這些做法稱為有著眾多的大逆,必然導致國家危殆而最終滅亡。

故唯聖人能盡天極,能用天當。天地之道,不過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又央。

所以說,只有聖人能夠竭盡全力做到天道,能合於自然、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天地間的道理概括起來不過是「三功」而已。如果成就此三功再覬覦其他,那麼自身就難免有禍殃之危了。

故聖人之伐殹,兼人之國,(同「墮」)其城郭,(焚)其鐘鼓,布其資財,散其子女,(古同「裂」,分裂)其土地,以封賢者,是胃天功。功成不廢,後不(逢)(殃)

所以聖人的征伐之道是,兼并他國後,要拆毀它的城郭,焚毀它的鐘鼓,均分它的資財,散居其子女後代,分割其土地賞賜有賢能之人,總之不能獨自佔有,因為這功績是天道促成的。這樣才能功成而不去,然後方能沒有患禍。

毋陽竊,毋陰竊,毋土敝,毋(1、故意,存心。2、同「固」,執意;堅決地)執,毋黨別。陽竊者天奪其光,陰竊者土地(通「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執者流之四方,黨別者外內相(攻)。陽竊者(恨),陰竊者(飢),土敝者亡地,人執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胃五逆。五逆皆成,亂天之經,逆地之(通「綱」),變故亂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是胃過極失當。

不要明目張胆地掠奪,不要偷偷摸摸地搜刮,不要荒廢農桑時令,不要擅政專權,也不要內部黨爭。明目張胆地掠奪,天道會使其失去正義合理性;偷偷摸摸地搜刮民脂民膏,最終百姓四散而造成土地荒蕪;不興農桑就是逼迫百姓造反;擅政專權會造成百官流散四方;結黨營私、朋黨爭鬥,必然內憂外患彼此呼應。掠奪者遭人仇恨,貪污者導致民飢,荒農桑者失去地道的贍養,擅政專權者失去民心的支持,黨爭者內憂外患,這就是「五逆」,即五種悖天逆理的行徑。「五逆」都齊備了,就是違背了天道法度,改變了地道法紀,混亂了世間規律,荒廢昌明的制度,隨心所欲地妄為,難免就會身陷危殆禍殃,這就是越過「天極」,有失「天當」了。

《經法》篇-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yì,句尾語氣詞,相當於「也」、「兮」)。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殹,法立而弗敢廢殹。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宇宙本原的「道」產生了人類社會的各項法度,「法」就像繩墨辨明曲直一樣決定著事物的成敗得失。因此執道的聖人既已制定出各項法度就不可違犯,法度一旦設立便不可廢弛。所以說如果能夠以繩墨法度自正,然後就可以識天下萬物之理而不會迷惑。

虛無(通「形」,形容,形體),其裻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誇,以不足為有餘。

道體虛空無形,寂靜玄遠,萬物賴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隨之,這是因為人的原性中存在著慾望且這種慾望永無止境。人生則好妄動,妄動必有患害,具體表現在不能相時而動,甚至還逆時而動。妄動必然妄舉事,舉事則患害隨之,具體表現在行事違逆事理,或舉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舉事必有言說,有言說即有患害,具體表現為其言無征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卻稱能做到,或言過其實虛浮誇誕,甚或力所不及卻偏揚言力量大有富餘。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毫成之,必有刑名,刑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殹,無執殹,無處殹,無為殹,無私殹。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刑名聲號矣。刑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

所以說宇宙萬物萬事都生於道,其死生成敗都是由道決定。禍福同出一門,人們卻不知道它們產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敗、禍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就能把握所出現的細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觀念一旦確立,那麼是非黑白的分界也是隨之確定。所以執道的聖人示範天下的便是變通而不固執,功成而不居,順時而動不妄作為,處事公平公正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確立、名實相符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項法令制度都已設立,名分、官職都已建置,那麼天下萬物就都在得道的聖人掌握之中了。

(正直無私,為大家利益)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知,至知者為天下(jī,準則、楷模)。稱以權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反索之無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胃失道。

公正無私,心裡裝著大家利益者是明智的,最為明智的人才能建立功業。遵循正道的人才能達到因時而靜的最高境界(至靜),至靜的人就是聖人。大公無私的人總是睿智的,至智的人可以成為天下所取法的榜樣。如果能夠用法度來審定是非,並且參照自然、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那麼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證驗了。事物繁多,如同倉中粟米,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設置具備了,那麼再隱秘微妙的東西也無法逃脫。所以說法度已經具備了,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監督和控制了。斷絕了的世祀會重新接續,滅亡了的國家又重新出現,誰能知道其中的奧秘呢?衰敗的國家又變得興盛了,禍事又轉變成福事,誰能知道其中的究竟呢?只要反求之於道,便可以懂得上述禍福、死生、存亡等產生的原因了。應付事物變化的方法,就在於使之達到平衡;輕重不當,便是失道。

天地有恆常,萬民有恆事,貴賤有恆立,畜臣有恆道,使民有恆度。天地之恆常,四時、晦明、生殺、輮剛。萬民之恆事,男農,女工。貴賤之恆立,賢不肖不相放。畜臣之恆道,任能毋過其所長。使民之恆度,去私而立公。變恆過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而名刑弗去。凡事無大小,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刑已定,物自為正。

天地之間存在著固定永恆的規律,天下百姓各自從事的固定工作,貴賤高低也都有它們確定的位置,使用下臣有確定的方法,統治百姓有既定的守則。四季更迭、晝夜交替,榮枯變換、柔剛轉化便是天地間所存在的固有規律。男耕女織便是老百姓所從事的固定工作。有才德和無才德的人不能處於同等的地位,就便是貴賤都有它們確立的位置。選任官吏時,職位的高低要與他們的能力相符,這便是使用下臣的確定方法。去私門而行公道,這是統治人民的既定的守則。如果一旦出現了不正常或超越了常規的事情,就要相應地採取非常規的手段加以控制。而治理國家所使用的常規和特殊的兩種方法是各有位置因事而施的,明白了這一點,那麼判定事物時也就不會發生偏頗了。事物無論巨細大小都有它們各自存在的確定的空間,而逆順死生等一切情況的發生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決定的;根據性質就可以準確界定事物的名稱和概念了,事物的情況和對該事物的概念既已確定,那麼就可以對該事物做出正確的處理。

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通「畔」,界限,分界),富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通「浩」,大,廣大)(1、更加。2、久,遠)無刑,然後可以為天下正。

聖人不但能體悟自然運行的規律,還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應存在的分界,又能詳察萬物發生及終結的內在原因,然而卻從不以天地萬物的主宰自居,所以他能深刻廣泛的觀察體悟萬事萬物,並成為天下的楷模。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面臨的共同難題

馬克思有兩大發現,一是剩餘價值,二是唯物史觀。剩餘價值有階級傾向,不被西方認可,但唯物史觀的發現就很有水平了。他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要匹配,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要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如果生產關係落後,就要產生經濟危機,如果生產關係先進,就能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具體指物質財富,生產關係具體指分配方式。馬克思牛就牛在把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上升到歷史層面,從而發現了決定歷史興衰的關鍵因素。這個唯物史觀的發現有其必然性,很容易從微觀模型中推導出來。

假定一個公司有1個老闆,5個員工,年利潤100萬,老闆分掉50萬,其餘每個員工分掉10萬,那麼老闆與員工貧富差距是5:1,後來公司擴大規模,員工增加了一倍,年利潤也增加了一倍,這時老闆分掉100萬,其餘每個員工分掉10萬,那麼此時老闆與員工貧富差距是10:1,貧富差距增加了一倍。如果公司繼續擴大,那麼貧富差距會更大。放眼整個社會,如果社會財富不斷擴大,但是分配機制不變,那麼貧富差距必然擴大。這時老百姓絕對收入會有所提高,但是錢多了物價水平也會提高,相應的生活成本會提高,老百姓的相對生活水平有可能會下降,這就會引發矛盾,為了緩和矛盾就需要改革,或者更為劇烈的革命,這在本質上是為了改變分配方式。

那麼一開始我們假定老闆少拿一點,員工多拿一點,結果會不會好點,答案是貧富差距也會越來越大,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這就是馬克思斷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根本原因,只要資本家還在拿走勞動成果,那麼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矛盾將始終不可調和,貧富差距必然加大,改革可以緩和矛盾,但不能解決矛盾。

最好的方法是廢除私有制,搞公有制,社會化大生產的成果全員分配,沒有老闆拿走利潤,只有無產階級為人民服務,那麼問題就解決了。沒有貧富差距,老百姓越來越富有,這不就是社會主義嗎?馬克思這套學說在理論上完全說的通,但操作起來很難,因為他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人與人之間差異是客觀事實,差異的存在導致收入上的差別,收入上的差別導致貧富差距,社會混亂程度增加是一定的,這便是熵增原理。如果強行用制度來消除這個差異,搞平均主義達到整齊劃一,那麼必然會降低人的勞動積極性,結果就是降低生產力,我們吃大鍋飯越搞越窮也驗證了這個道理。

搞社會主義一刀切不行,搞資本主義又必然帶來危機,那麼如何是好?如何在不影響勞動積極性的前提下,還不出現危機,這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面臨的共同難題。目前來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正在靠攏,資本主義社會化,社會主義資本化,一個在調節貧富差距,一個在激發勞動積極性,二者殊途同歸。

周文王:比之匪人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他們損人不利己,干著卑鄙陰險遭人恨的勾當,我們稱這些人為毒士(惡毒之士)。

周文王在為比卦做六三爻爻辭的時候說:比之匪人。匪人的釋意有:1、不是親近的人;2、引申指孤獨無親的人;3、行為不端正的人;4、盜寇。經過師傅的點撥,今天我終於領悟到了周文王的用意。這些行為不端、不被人親近的毒士和盜寇也是孤獨無親之士,要與之結交。一陰一陽之謂道,什麼事情都有二面性:與他們結交,是有風險的;但同時風險與收益並存,與這些人結交也會給自己帶來收益。

先說說風險。這些毒士與盜寇,做起來來毫無底線和道德可言,你能控制或壓制住他們還好,如果有一天他們反咬一口,可能會致自己於死地。總之,有危險!

再說說收益。這些毒士與盜寇,多少有些智謀或能力,能幹好人不能幹或好人做不成的事情。用好了,他們可以成為自己的刀把子。所以,收了他們對自己有益。

如果有一天我碰到這些毒士與盜寇,我該怎麼樣與他們打交道呢?

首先,執大象,天下往。我要修己安人,讓自己得道,以道德服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

其次,我要與他們多交往,以便了解他們的手段,知彼知己,讓自己對他們有比較好的免疫力,百毒不侵。

再次,我要讓自身強大,在智謀和才幹方面壓住他們。他們敢咬我,狠狠地揍他們一頓,讓他們知道什麼是不可承受之痛。

最後,我會給他們物色一個對手——同樣的毒士和盜寇,利用利益為誘餌,讓他們兩方力量互相制衡。

老子說過:「是以聲人恆善㤹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胃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對這些毒士和盜寇,要讓他們為自己所用,並且合理地使用他們,讓他們不敢作惡,無法作惡。

我想,當有一天,這些惡人棄惡從善或者不想作惡、不敢作惡、無法作惡的時候,那該就是我們所嚮往的天下太平了。

淺談改變環境

在上一篇文章《淺談基本歸因錯誤》中提到:我們要因外界環境來調整心態,以適應環境,求得生存。這是道家的思想,即順應自然。今天想談一談儒家的思想——改造環境。

儒家有一句精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原句來自於《禮記·大學》中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譯文大意為通過明確自己的信念和目標,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後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了,有智慧了。這時就可以幫助大宗把采邑經營好了。家是諸侯國的縮影,把自己的家經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治理好的人,那麼他(她)也一定能協助天子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要想改變世界,先要改變自己。我們在悟道以後,改變了自己的思想,再運用智慧去改變身邊的環境,例如家庭環境等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從身邊的小環境開始改善,這就是對儒家精神的實踐與運用。

訟卦智慧

訟卦卦辭是:「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訟卦坎下乾上,與需卦相反,乾為天,坎為水,天西轉與水東流背向而行,像人與人之間彼此不和而爭辯。訟,爭辯。故訟象徵爭論,含訴訟之義。

其卦辭的含義是:當事情不易和解時,便會導致訴訟。在爭辯的過程中,提高警惕,持中不偏才可獲得吉利,窮爭不息,必有兇險。訴訟時,應該找有大德大才的人來進行決斷,而不要涉大川,逞強冒險。

訟卦爻辭的含義

■ 訟卦爻辭是: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九五:訟,元吉。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其爻辭的含義是:「初六」陰柔居下,上應九四,九四陽剛好勝,言語中傷初六。但初六陰柔能退,不糾纏於爭辯,所以能辨明是非獲得吉祥。「九二」與九五兩陽同性無應,因而爭辯,二下五上,下與上爭必失利。但九二陽剛居中,能守持中道,權衡訟事,於失利時及早避開。故可免災。「六三」陰柔失正,不可爭強,只有繼承先人留下的德業,守持正固,才可獲得吉祥。但六三上應上九,能輔助君王的事業,但不會有什麼成功。

■「九四」陽剛,性健能訟,下應初六,有相犯而爭辯,但能明辨是非,退之。九四陽居陰位,剛則能柔,亦為能退之象。所以爭辯失利,能夠回頭就是正道,順其自然,安分守己終可吉祥。「九五」為本卦之主,陽剛中正,居尊位,為「君子」聽訟,明斷曲直之象。即爭訟得到公正判決,大吉大利。「上九」處訟之終,強訟不止,即使因取勝而獲厚祿,也將是一日之內被多次下令收回。「訟不可極,祿不可爭。」

這一卦是告訴我們在事業的進展過程中,雖然不可避免地要與人發生爭訟,但主旨在於告誡人們停止訴訟,盡量避免爭端。強調凡事要先明其情理,合守章法,杜絕爭辯於未萌之前。萬一發生爭辯,應該把握中庸的原則,使事情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杜絕持剛乘險,否則將陷入深淵。萬事須慎「初」、治「本」,知足常樂,韜光養晦,千萬不可爭強好勝。

訟卦感悟:

保持中庸

訟卦表面是打官司,實際上暗示了很多方面的寓意。小到家庭瑣事,大到國與國的戰爭。訟卦卦象上看只有處在九五卦才能吉,才可贏。因為這個位置顯示的是有權有勢你就能贏。可是贏了就可能產生怨恨同樣是輸。因為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歷史上有很多故事說明了這個結果。比如春秋時期勾踐滅吳的故事。勾踐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給吳王夫差做奴僕。吳王夫差生病了勾踐親嘗他的糞便來探測病情,但心中是憋著氣想總有一天要滅掉吳國。再如清末把大清朝敗光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葉赫那拉氏,而葉赫那拉氏與當時的皇帝愛新覺羅氏有一段歷史戰爭原因是不能進宮的。

如何避免爭訟呢。孔子給出一個絕妙的答案:「君子以作事謀始。」

那麼歷史故事總有深意讓我們去悟。

比如朝鮮戰爭爆發前八天,美公民間諮詢公司蘭德公司通過秘密渠道告知美國對華政策研討室,他們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資金研討了一個課題:「如果美國出兵韓國,中國的態度將會怎樣?」而且第一個研討成果已經出來了,雖然結論只有一句話,卻索價500萬美元。當時美國對華政策研討室以為這家公司是瘋了,他們一笑置之。但是幾年後,當美軍在朝鮮戰場上被中朝聯軍打得丟盔卸甲、狼狽不堪時,美國國會匆忙用280萬美元的價錢買下了該諮詢公司這份已經過了時的研討成果。研討的結論只有一句話:”中國將出兵朝鮮”。但是,在這一句話結論後附有長達600頁的剖析報告,詳盡地剖析了中國的國情,以充分的證據表明中國不會坐視朝鮮的危機而不救,必將出兵並置美軍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並且,這家諮詢公司斷定:一旦中國出兵,美國將以不光彩的姿態自動退出這場戰爭。從朝鮮戰場回來的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得知這個研討之後,感慨道:「我們最大的失策是猜忌諮詢公司的價值,捨不得為一條科學的結論付出不到一架戰鬥機的代價,成果是我們在朝鮮戰場上付出了830億美元和十多萬名士兵的生命。”

為什麼把孫武稱兵聖,為什麼孫子兵法作為全世界的兵法聖經,就是因為它有對戰爭深刻的反思。提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孔子說的:「君子以做事謀始。」在孫子兵法的始計篇就是做事謀始最全面的最深刻最具體的描述。

比如我遇到一個開礦的,他的朋友與他借了30萬。10年都沒有還。我說當初為什麼借給他。他說他對朋友知根知底也有錢也有廠房。我說那為什麼不還呢。他說他朋友借30萬是購買設備。後老婆在他朋友出差時候把廠房和設備全賣了人跑了。幾乎傾家蕩產怎麼還。

謀始就是在做事情的開始要把可能發生的事情想好。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呀。佛家有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在年輕時候胡吃海喝,熬夜,年齡一大疾病都找上了。那個時候後悔已晚。在生時候殺盜淫妄酒,坑蒙拐騙偷,死後到了陰間生死薄上善惡都有記錄。

轉自:https://www.sohu.com/a/71224031_384167/

淺談龐統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取西川之地,龐統給劉備出上中下三策。上策為趁劉璋尚未反目,速令黃忠、魏延率二萬精兵星夜攻取成都;中策是讓劉備佯作班師荊州,誘雒城守將來送,至時擒下他們,定雒城立足,再圖成都;下策是連夜退往白帝城,再返回荊州。劉備認為上策太急,下策太緩,中策又顯得不仁不義。他為自己的仁義名聲所累,認為師出無名,如果攻下西川,有違仁義,會喪失人心,因而內心矛盾糾結,猶豫不決。士為知己者死,龐統用自己的生命為劉備換來了師出有名,在退軍的路上命殞落鳳坡。事情的最後,劉備立刻借龐統之死為名,返軍攻取西川。

從這件事上來看出劉備的幾點不足之處:

一、假仁假義。返軍路上會有埋伏,他自己也隱隱約約預判到了,但還是讓寵統騎上自已的馬,穿上自己的衣帽,當了自己的替身,最後代替自己而死。把危險留給他人,把安全留給自己,這足以說明他的仁義是假的,完全是假仁假義。

二、自私、迂腐。在亂世大談仁義道德,實是迂腐的行為。亂世應以生存為第一要務,不取西川,自己將無立足之地,生存都成問題,還談什麼仁義道德?自己手下那麼多兄弟的安危前途,卻只考慮自己的仁義名聲,讓手下忠心追隨的幾萬兄弟跟著自己顛沛流離,這才是最大的不仁不義!

三、聽不進人才進諫的忠言。龐統為其出上中下三策,很明顯上策能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可以以最少的代價攻取西川,但劉備卻聽不進人才的忠言。孫子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劉備聽不進龐統的上策,但因為劉備對龐統有知遇之恩,又不能離他而去,故而導致龐統這樣的人才自損性命去之。

四、不能真正地用人。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麼重要的二個人才,鳳雛還沒來得及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就隕落了;卧龍也是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下場。人才永遠是決策事業成功的關鍵!愛惜人才,並為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安心地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才幹,這才是真正的尊重人才!

然後再說說劉備的可取之處:

一、「仁義」的名聲在外。所以能引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才來投靠。

二、能「曲金」,謙卑待人。對待他人能放低姿態,所以能賺得人心。

三、有理想抱負。企業的願景宏大,扯了「中興漢室」的大旗,確實能吸引一些人才。

在三國,曹操能用人,跟著曹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劉備扯了「中興漢室」的大旗,跟著劉備能顯得自己是正統,顯得正義;孫權安人之術了得,跟著孫權能君臣相處得愉快。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如果你生在三國,你會怎麼選呢?

我認為,選擇合適自己的。我上班這麼多年,總結來總結去,工作不外乎就圖這三條:幹得開不開心?能不能賺不賺錢?能不能學不學得到東西?如果這三條都能滿足,不外乎這是一個好工作,這是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你認為呢?